近日,河北曹妃甸日產百萬噸淡化海水項目獲批,該項目每年可供水超3億立方米,相當于現在北京市年用水量的10%左右。淡化水符合最新的自來水水質標準,預計將于2019年投產并向北京輸水。
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經濟總量大、人口密度高的沿海地區。為了緩解淡水資源短缺問題、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多個沿海省市積極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旨在為城市建立“第二水源”。
作為穩定的水資源增量技術,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海水淡化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進展迅速。截至2013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03個,工程總規模從2003年的日產不足3萬噸發展為日產90萬噸。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和《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設定的目標,今年,我國海水淡化產能將達到220萬立方米/日以上。
當前,海水淡化的產業化之路仍然面臨諸多難題。比如成本高企,海水淡化成本一般高于常規水資源開發,在現行水價體系下,與自來水價格相比缺乏競爭力;再如技術差距,目前我國海水淡化的單機規模和工程規模都與國際差距較大,高端膜市場國內產品占有率偏低;還有污染風險,海水淡化后的濃鹽水如果直排入海,將對海洋生態環境特別是封閉性海域產生危害。
推進海水淡化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可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求突破:
一是爭取將達標的海水淡化水納入市政供水系統,加強政策扶持,優化用水結構。加大對海水淡化的財稅支持,拓寬海水利用企業和項目的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穩定可靠的海水淡化投入保障體系。城市海水淡化設施及運營應當享受國家對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設的優惠政策,允許淡化水優先進入市政自來水管網,并對淡化水與自來水的差價給予適當財政補貼。
二是加強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配套能力,拓展應用領域。可以通過設立重大科技專項等方式,鼓勵對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加快關鍵技術國產化、產業化,提升設備制造和配套能力。通過技術創新拓展海水淡化應用領域,例如發展可移動的車載、船用及便攜式海水淡化及污水凈化裝置,推進海水淡化技術在水污染及應急供水中的應用。
三是將海水淡化水納入國家水資源配置體系和區域水資源利用規劃,樹立資源綜合利用理念,爭取早日形成合理統一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市場機制。鼓勵火電、石油石化、化工、冶金等高用水企業布局到沿海地區,推進電水聯產。在優化產業布局的基礎上,應以市場為導向,加強產學研商用的結合,使分散的各類資源和能力形成合力參與市場競爭,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條。
期待海水淡化產業迎來春光明媚的新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