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兩會,向中國的老年人傳遞出幸福的信號:一系列養老保障政策有望使得人人實現“老有所養”,擁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扎實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試點范圍擴大到23%的縣。加快解決未參保集體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保障等遺留問題。積極推進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今年再提高10%。”
3月9日,民政部官員表示,今年民政部將統一高齡養老津貼制度,全國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可享受津貼。同時,民政部正在進行相關規劃,將在全國社區普及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并開展專業護理員的培訓工作。
“這傳達出一個信號,‘老有所養’不再僅僅包括金錢這一物質層面的滿足,還包含著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養老服務的內容。目前除了養老保險、養老津貼的全覆蓋,我國最需要的是建立老年人服務保障體系,以解決‘空巢’等老年人面臨的問題。”湖北省民政廳副廳長陳吉學代表告訴記者。
我國老年人口已達1.62億
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09年10月,全國老年人口有1.62億,占總人口的12.79%。預計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到2050年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屆時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37億,約占總人口30%以上,而且高齡和失能老人將大幅增加。
一項最近的調查則顯示,我國城市里平均有49%的老人要面對子女不在身邊的生活。在農村,“空巢”老人比例要遠遠高于城市,這些老人狀況更加不容樂觀。而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有獨居老人突發疾病在家中去世子女都不知情的情況。
“除了獨居老人的安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同樣考驗著中國的養老事業。”陳吉學說,不要小看養老服務事業,這關系著老人在晚年能否過得安全幸福。
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院長曹書杰代表指出,在人口老齡化的進程中,由于老年人逐漸增多,老年病人不僅增多,而且醫療護理的需求量也隨之逐漸上升。
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我國傳統的以家庭養老為主的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承擔養老重任。“這一現實不僅給我國養老事業帶來了新的挑戰,也給廣大的獨生子女家庭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新的壓力,社會對養老服務需求急劇增加。”哈爾濱億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馮燕代表說。
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緩慢
“老齡事業涵蓋‘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等多個方面,涉及管理部門30多個。但是,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對老齡事業的理解和認識尚未隨之轉變。”天津大學圖書館館長張鳳寶代表指出,現行管理體制決定了老齡事業的工作仍在沿襲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慈善救助”,工作對象也僅涉及老年人口5%左右的需要救助者,而不能覆蓋全部老人。退休老人大多數在現實生活中感到缺乏關注和關懷,說明管理體制落后于老齡事業發展需要。
目前,我國養老機構數量少,社會化養老床位僅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老年服務中心和活動場所的普及率不足50%。同時,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30%存在肢體、語言、聽力或精神等方面的殘疾;80歲以上的老年人患老年癡呆病的超過20%,但各級醫療機構遠不能解決眾多患病家庭的需求。
“另外,由于財政投入不足等原因,很多需要得到救助和提供服務的老人還沒能得到政府的扶助。”張鳳寶說。
本應在養老服務工作中占據重要位置的社區養老服務也存在諸多問題,張鳳寶指出,服務組織體系的運轉需要銜接規范;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尚未形成,財政撥款資金數量少、補貼對象少;服務內容單一,難以滿足老人家庭醫療、救急、清潔、娛樂等多方面的需求;服務隊伍的規模、素質、待遇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