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醫療器械經銷商表示,強生這幾年發展很快,其醫療器械業務占其所有業務的30%左右,且增速最快。
據媒體報道,強生涉嫌通過行賄“快速拿到國內醫療器械和藥品的注冊證以及注冊號”,并在國內市場形成壟斷。有醫藥界人士透露:“說強生和羅氏控制市場超過70%,一點都不過分。”
強生入局:只與張敬禮“工作接觸”?
醫療器械的審批分為三類。一類和二類為屬地化管理,由所在地的省級藥監局進行審批,而三類和進口醫療器械由國家藥監局審批。
上海強生的核心產品血糖儀屬于二類醫療器材,原則上屬于省級藥監局審批,但對于進口產品,按規定要按照三類標準,到國家藥監局備案,每四年還要重新報批。
據一位醫療器械注冊代理公司的員工表示,進口一類醫療器械的注冊費用在1萬到2萬元,二類和三類在4萬到5萬元;國產醫療器械二類和三類都在4萬到5萬元。注冊時間需要12個月到24個月。
一般而言,新藥或者醫療器械產品要在國內上市,為了通過國家藥監局的注冊,往往要等相當長的時間,甚至需要“排隊”。在那些急于搶占中國市場的外資企業眼中,手握醫療器械注冊大權的官員無疑成為這些企業首要的公關對象,并將非正常手段的使用視為在華加速擴張的捷徑。
許可證決定著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提前幾個月拿到證,就可以早一天占有市場,銷售額也占有先機,這也是藥企和醫療器械公司,無論花多大代價都要早一天拿到證的原因。”上述消息人士表示。
一位與上海強生有業務來往的代理商告訴本報記者,上海強生一開始進來時拿的是進口批文,如果要在國內生產,美國辦的許可證手續在國內是不予承認的,“而且即使手續全部齊了,藥監局還得卡二三年,注冊司共20多個人,每年報上來的申請有上萬個。”
“由于血糖儀已經上市很多年,屬于老產品,一年能賣好幾個億,市場不等人,大公司拿個幾十萬"插隊"領證,提早一年就賺回幾個億,行賄是小意思了。”該人士表示。
“像強生這樣比較有實力的跨國藥企,財大氣粗,而且囊括的產品又非常多,所以要擺平的領導絕對是高級別的,甚或大小通吃,大的小的都擺平,這樣辦起事來方便。”醫藥界人士表示。
近年來,強生醫療器材已經成為強生旗下增長速度最快的子公司之一,連續5年的銷售額和利潤年增長都超過36%,增長速度超過了制藥和消費品部門,而銷售額也逐漸超過了消費品部門,已經成為強生公司在華第二大業務部門。
有跡象顯示,強生卷入張敬禮一案已“比較明確”。2005年,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司前司長郝和平涉案被捕之后,國家藥監局負責醫療器械項目審批的大權就落到張敬禮手中。
此后幾年,正是強生在中國發展規模與擴張速度最為迅猛的時期。但關于強生通過張敬禮拿到的醫療器械注冊證和注冊號的具體數量,目前并無相關信息。
強生(中國)媒體經理蔣柯坦言,強生醫療器械與張敬禮有過接觸,但都是因為工作見面,是在他的辦公室。
“據我所了解,強生的醫療器械,只有血糖儀和縫線中的絲線,在中國有生產,其他都是進口。而強生醫療器械公司注冊地在上海,生產許可證由上海藥監局審批。”蔣柯表示,“強生(中國)醫療器材有限公司不清楚文中提到的調查,公司對這種猜測性的報道不予評論。”
事實上,在卷入張敬禮賄賂案之前,強生產品在世界范圍內已飽受質疑,自1982年至今多次被召回。最近的兩次發生在今年的1月和4月。2010年1月,在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強制要求下,強生召回了約500個批次超過5300萬瓶問題產品;4月30日,強生召回40余種非處方藥品。其中,在對受到污染的泰諾關節炎止痛囊片、泰諾林的兩次全球召回中,盡管中國也是上述藥品的銷售市場,但事件開始,強生中國僅給出“問題藥未在中國銷售”、“產品原料大部分不是來自美國”的單方說法,便再無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