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不熱,法治難行。11月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十一次會議決定,將12月4日設立為“國家憲法日”,彰顯了對國家憲法的自信,凸顯了憲法的地位。這必將有助于全社會深化對憲法的認知與認同,進而達到“增強全社會的憲法意識,弘揚憲法精神,加強憲法實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目的。
憲法實施靠什么?一靠執政黨的領導,二靠動員一切力量。正如彭真同志當年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改草案的報告》 所說:“十億人民養成人人遵守憲法、維護憲法的觀念和習慣,同違反和破壞憲法的行為進行斗爭,這是一個偉大的力量”。設立“國家憲法日”,正是為了促進全社會強化憲法觀念和憲法意識,使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以憲法為活動準則,在憲法范圍內活動,各司其職,保證憲法實施,維護憲法權威。
然而,毋庸諱言,現實生活中,憲法知識在社會上的普及程度還不高,社會經濟活動中不符合憲法精神的事也時有發生,憲法的權威對國家生活的引領和規范還需進一步提升。因此,設立“國家憲法日”,可謂恰逢其時、意義重大。
設立“國家憲法日”,不僅是一種儀式上的安排,也不局限于理念傳播上的塑造,這本身就是憲法實施的一種體現。讓憲法“熱”起來,不僅在于宣傳,更在于行動。通過建立與落實憲法宣誓制度,凡經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正式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此舉不但有利于彰顯憲法權威,增強公職人員憲法觀念,激勵公職人員忠于和維護憲法,也有利于在全社會增強憲法意識、樹立憲法權威。
各級領導干部和執法司法部門既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也是遵規守法的先行者和監督者,必須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帶頭崇尚憲法、敬畏憲法、嚴守憲法、維護憲法,用自身的模范行動引領全社會形成“尊憲學憲守憲用憲”的良好風尚。吳 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