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草案研討專家詳解背后各方糾結
“要把分配改革看作一個系統工程,‘工資條例’只是其中一部分。光靠一個條例,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是沒有它,很多問題也確實解決不了”。
被資源環境、地理條件、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等因素所制約,再加上由于經濟結構不合理,放大了分配的不合理、被經濟社會體制弊端強化了分配不公等等,從這一系列的現象上可以看出,收入分配問題是個非常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法治周末記者焦紅艷
今年“兩會”,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著重提到了收入分配問題———“今年將進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堅決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
這一擲地有聲的話語,不僅使低收入群體心里熱了起來,更使得“如何抑制工資差距的加大”、“如何提高普通勞動者的工資報酬”等一系列收入分配問題,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之后,即有消息稱,被認為是收入分配改革前奏的“工資條例”有望年內出臺。
3月21日,又有媒體報道:被寄予厚望的《關于加強收入分配調節的指導意見及實施細則》由國家發改委上報國務院后被退回,理由是“還需要修改”。
次日,這種說法立即遭到發改委的否認,但是“消息人士”還是表示:“現在有一些問題還需要研究。”
言下之意,這份發端于2004年,在2007年至2009年間前后舉行了6次征求意見討論會的細則,何時才能與公眾見面還沒有確定的時間表。
而記者采訪獲知,作為收入分配改革內容之一的“工資條例”,能否在年內出臺也并不樂觀。
3月23日,中國勞動學會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工資條例’草案中還有很多問題依舊在研究當中,具體條文有大改的可能,何時出臺無法確定。”
蘇海南認為,在目前的社會壓力下,盡快出臺一部系統的工資分配法規是眾望所歸,而今年關于收入分配改革的舉措和力度都會加強。但有生產才能有分配,收入分配是個復雜的問題,要想出臺一部必要且切實可行的“工資條例”,匆忙不得。
諸多“兩難”問題難解決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的一份統計結果顯示,我國行業之間收入差距達到15倍左右,72%的員工認為分配不公。還有消息稱,我國居民收入最高的10%群體和收入最低的10%群體的收入差距,從1988年的7.3倍已經上升到23倍。
基尼系數,這一名詞近年來已被公眾熟知,它是國際上常用的一種收入差距的測量指標,其數值在0~1之間。數值越高,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越高?;嵯禂翟?.4以上為警戒線,而我國目前基尼系數已經達到了0.47。
但是《法治周末》記者從蘇海南這里了解到:起草中的“工資條例”對縮小企業高管和一線職工的工資差距并未直接作出規范,而是通過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提高職工,特別是普遍職工工資來解決。
“一般而言,無法將‘倍數’問題寫入法規,國際上也沒有先例。如果硬性規定高管與一線職工的收入倍數關系,會讓公眾認為我們又回到了計劃經濟時代,不符合市場經濟體制國家的通行做法。國家宏觀調控的這只手不管不行,但又不能沿用計劃經濟時代的老辦法。”蘇海南解釋。
但是這一問題,卻又是廣泛被社會各界討論的焦點問題。“我們不把它寫入法規,有人會罵我們,但是寫入法規,又不符合市場經濟慣例。”
這樣的“兩難”,在“工資條例”草案的制定過程中還有很多,諸如:欠薪到一定數額能否定罪;職工工資由誰來定,怎么定;如何保障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如何面對分配秩序混亂以及分配行為不規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