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研究報告稱,中國已基本具備征收遺產稅條件,開始征收遺產稅時機已成熟,并建議將500萬元作為遺產稅起征點。報告分析,按遺產稅收入達稅收總額的2%計算,2012年我國稅收收入超過10萬億元,此項即能收入2000億元。(3月3日《京華時報》)
鄧海建(江蘇媒體人):近年來某些“坑爹”亂象,深度撕裂了社會情緒。以遺產稅彌合這種斷裂與不公,成為主流的聲音。
中國開征遺產稅,確實到了箭在弦上的時刻。一者,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我國基尼系數越過了貧富差距的警戒線;二者,眼下結構性減稅正熱,高端稅負當增;三者,即便從國際上的實踐而言,統計稱,對遺產征稅國家多是當今最具競爭力、科技領先的國家,其GDP總量占到全球總量的70%以上。
于窮人而言,過程公平可能比什么都重要。對于過度占有造成的貧富分化,應當用遺產稅這種定向調節工具加以引導和遏制。承認先賦的差異,但制度應該彌合過大的差距,遺產稅無疑是拉平“起跑線”的重要一環。
張楓逸(河南公務員):在財富缺乏透明度的語境下,遺產稅一旦開征,必然面臨征稅對象、征稅基數的不確定性,削富濟貧也面臨諸多變數。
說到財富不透明,公眾最直觀的感受莫過于胡潤百富榜上的“城頭變幻大王旗”。財富的不透明,一方面在于隱性收入占據相當比重。前不久,國務院坦言,當前隱性收入、非法收入問題比較突出。專家指出,權力尋租實現的聚斂財富、公共資金的人為流失等,都是其重要來源。在此情況下,開征遺產稅可能加速轉移財富的步伐。同時,目前中國沒建立個人財產登記制度,產權評估體系也不夠完善。
目前個人所得稅已然面臨“工薪階層納稅、富人群體逃稅”的質疑,開征遺產稅很可能制造新的不公,不能對真正的富人精確打擊,反倒誤傷中產階級。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與其憧憬和覬覦遺產稅,倒不如老老實實補上財富透明這堂課再說。
舒銳(北京法官):目前反對開征遺產稅的聲音不少,主要依據是:國人的遺產稅意識薄弱;我國尚沒完善的財產登記制度、評估制度和監控手段;征收遺產稅將引發資產外流。
這些,其實并不能成為反對遺產稅破繭的理由。首先,遺產稅可以參照個人所得稅的模式設立合理的起征點和累進稅率制,避免給大眾帶來不必要的負擔,這也是其他國家的普遍選擇。其次,目前諸多銀行已經在技術上實現了存款信息全國聯網查詢。再者,資產外流并不是征收遺產稅的必然結果。資產會不會外流,主要取決于資產本身的合法性,以及當地市場環境和對私有權的保護力度。
開征遺產稅的確會遇到配套制度暫缺、一部分人反對等難題,這就更需要決策者具備迎難而上的勇氣,預估風險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龍敏飛(云南媒體人):必須承認,開征遺產稅,能通過“削峰填谷”,縮小貧富差異。眾所皆知,二次分配是促進公平的有力手段,開征遺產稅的價值便是促進社會分配的公平。
事實上,征收遺產稅時機成熟與否,很難有定論,畢竟它背后存在復雜的博弈,不能靠簡單的數據分析。有學者稱時機不成熟,也有專家說“恰逢其時”。既然如此,開征遺產稅,不妨摸石頭過河,繼而騎驢看唱本——邊走邊瞧。當然,在此過程中,要聽取民眾訴求:比如,起征點不應“一刀切”,而應視地域發展水平等而定。(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