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和政治生態的雙重污染
——江蘇省淮安市環保系統“塌方式”腐敗案件的警示
一邊是污水橫流、工廠濃煙沖天、城市霧霾蔽日,群眾怨聲載道;一邊是環保部門一把手賣官斂財,中層干部吃拿卡要、徇私舞弊,對企業違規排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放水走私,各種利益交換充斥其中。
這樣的雙鏡頭,在多少地方見怪不怪?
環境問題是重大民生問題,關乎公眾利益。中央下大決心、花大力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出臺新環保法、推行環評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讓人振奮。與此同時,“卡著審批吃環保,戴著頂戴收黑錢”等環保領域腐敗現象仍然存在,阻礙著國家民生工程實施,群眾反映強烈。對于這樣的問題,應當堅決嚴懲。本期刊登江蘇省淮安市查處的環保系統腐敗窩案,以此為例分析環保系統腐敗案件特征、發案原因,希望廣大環保系統黨員干部以此為鑒,確保廉潔自律。
2014年以來,江蘇省淮安市紀委查辦了環保系統“塌方式腐敗”案件。市環保局原局長張汝華、市環境監察局原局長王桂先等3名縣處級一把手,4名縣區環保局一把手,18名市環保局中層干部,6名工作人員,共31人被立案調查,其中22人被判處刑罰,9人因行賄被追責,挽回經濟損失1900萬元。自然生態被嚴重破壞的深處,是環保系統被毀損的政治生態,是環保“群蠹”漠視群眾生命健康,上下勾連、內外勾結、集體權力尋租的瘋狂腐敗行為。
腐敗源頭:一把手賣官,腐蝕隊伍,敗壞風氣
2013年,市紀委在調查市環保局多名工作人員放任企業排污問題時,發現一個顯著的案情特點,就是花錢買官,再利用執法監管權撈取好處,市紀委遂集中兵力,緊盯腐敗“源頭”——市環保局局長張汝華,并對其展開外圍調查。2013年12月,張汝華迫于環保系統多人被立案調查的高壓態勢,主動到市紀委投案。
張汝華曾經是一名退伍軍人,當過民辦教師、鄉鎮紀委書記,后長期在組織部門工作,2001年被提拔為某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2004年,張汝華擔任淮安市環保局局長,其后10年時間里,他在一把手的強勢權力中迷失了自己,大肆賣官,每逢單位人事調整,就提前放出風聲、主動暗示。單位上下流傳著張局長的賣官“四原則”:一是動人前主動暗示,二是只認錢不認人,三是只要收錢堅決不退,四是錢送少了不提拔。于是,下屬紛紛投其所好,送錢買“官”。
工作人員吳少青自2008年至2013年,每年中秋節、春節分別送給張汝華5000元,先后十次共計5萬元,后來如愿以償被提拔為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環保分局局長。畢業于南京大學的劉斌是一名環保業務尖兵,但工作10年還是科員,經人點撥后,多次向張汝華行賄共計12.5萬元,一年內即被提拔為市環評中心主任。一名中層副職想當處長,送給張汝華4萬元,張汝華滿口允諾,結果直到行賄人退休也沒有提拔,這名行賄人多次向張汝華討要賄款,張汝華以多種理由拒絕退還。據調查,張汝華先后53次收受市環保局18名工作人員賄賂100多萬元。
2014年8月,張汝華因犯受賄罪被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七年六個月。
點評:當市環保部門一把手跌入買官賣官的陰暗溝渠時,還如何指望他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帶好隊伍?如何指望他帶領廣大環保工作者干事創業,為群眾守住藍天、白云、清潔的家園?
曾經的工作經歷非但沒有讓張汝華更加廉潔自律、嚴守組織紀律,反倒讓他對弄權之道、規避之術更加精通,他帶頭破壞紀律,大權獨攬、一人獨大,對“三重一大”集體決策等制度置若罔聞,選拔干部不以德、才為考量,只看送的錢多錢少,他還巧妙通過節慶、婚喪嫁娶等機會隱蔽受賄,其行為不僅踐踏了黨的紀律,更讓黨的隊伍受到損害,給環保事業造成巨大損失。在張汝華不良示范下,該市環保系統的風氣可想而知。吏治腐敗如山洪暴發。
“中層塌方”:花錢買“官帽”,有了“官帽”變本加厲撈錢,18名中層干部集體權力尋租
以張汝華為中心,一大批通過行賄買官再進行權錢交易的干部浮出水面,環保系統塌方式腐敗問題全面爆發。經過徹查,市環保局39名中層干部中18人被立案調查,買到“官帽”的環保干部變本加厲撈回錢財,利用環境監察執法、環評審批管理、專項資金報批、排污費征收、固廢處置監管等權力瘋狂尋租。
王桂先在向張汝華行賄10萬元,謀得市環境監察局局長這一肥差后,安排其女兒在重污染企業某香料公司“掛空職”,兩年時間領取“薪酬”20萬元。王桂先投桃報李,置環保執法監管職責于不顧,對該公司違規排污、違規建設國家明令禁止的嚴重污染性鍋爐等行為不聞不問。
劉斌買到官職成為環評中心主任后,利用幫助白馬湖泊申報國家競爭立項重點支持湖泊的機會,編制虛假環評報告,從中收受賄賂9.2萬元。
胡愛軍向張汝華行賄5萬元人民幣、2000歐元、100克金條1根后,被提拔為市環保局固廢辦主任,劉昊月向張汝華行賄7.5萬元被提拔為環評處處長,高翔向張汝華行賄9.5萬元,被提拔為環科所所長。三人成功買官后,不僅利用職務便利各自受賄,還沆瀣一氣,團伙作案,有人負責給付一定的報酬向有關企業借用資質及聯系寫手編寫環評報告,有人負責環評報告的質量把關,有人負責環評報告的評審和審核,多次違規承接企業環評報告業務,收取相關企業環評報告費用約人民幣83萬余元。
市環保局18名被立案調查的中層干部,有9人因行賄被免職,并被給予黨紀政紀處分;王桂先等9名行賄人,又因犯受賄罪被判處刑罰。
分析:環保部門擁有審批、處罰等多項權力,但由于權力運行機制不夠完善,給內部監督帶來較大困難。環保部門的腐敗案件,涉及中層干部的,一般都是環評審批、固廢監管、設備采購等業務科室,掌有實權或者在要害崗位,擁有一定職務影響力的人員。違紀行為發生的原因主要有:權力過于集中,一人分管一片,一人負責一類或幾類項目情況較多;權力運行流程公開透明程度不高,許多事情仍按老規矩和潛規則在辦,環保驗收合格不合格、一個項目能不能上,人為主觀因素往往起很大作用,話語權也集中于個別干部,集體決策變成走過場;自由裁量權較大,對企業的處罰權可以行使,也可以不行使,處罰數額下到幾百,上到幾萬,執法隨意性相當大。同時,由于環保工作較強的專業性,民眾雖然對一些環境問題提出質疑,但要核實清楚很難,導致外部監督力度偏弱。
上梁不正下梁歪:近半數縣(區)環保局局長貪腐被查
上行下效,張汝華這個一把手貪腐,帶亂一個系統風氣。市紀委又深查出漣水縣副調研員、環保局局長胡保林,洪澤縣環保局局長袁玉民,淮安市開發區環保分局局長吳少青,淮安市淮安區環保局局長伏正高等4名縣(區)環保局一把手腐敗,9個縣(區)環保局一把手倒了近半壁江山。
淮安市淮安區環保局局長伏正高以妻子名義與某商人合伙成立瑞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后因身份等原因退股,卻一直利用職務之便,照顧該公司的環境評測業務。伏自認為對企業付出很多,勞苦功高,竟多次以打牌缺錢為由,理直氣壯地向企業負責人索要4.6萬元,還借兒子結婚之機,收受該企業1萬元賀禮。
前述所講花錢買到淮安市開發區環保分局局長頭銜的吳少青,與一名快退休的主任科員成澤賓相互勾結,吳少青悄悄下放審批等權限,對違規排污企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一路綠燈放行,成澤賓則出面“搞好”與環保工程公司或環評單位的關系,從中多次收受企業賄賂共20余萬元,事后,成澤賓再與吳少青同享“戰果”,自以為暗度陳倉、巧取賄款的兩人均因受賄罪被移送司法機關。
分析:近幾年,隨著各級政府對環保工作的重視,環保系統地位提升、權力加大、資金增多,一些黨員干部卻放松了對黨紀國法的敬畏,理想信念動搖,享樂主義膨脹,把權力當成了個人謀取私利的工具,尤其是權力較大的一把手們,成為腐敗重災區。在淮安市近年來查處的環保系列案件中,一把手(包含部門正職)涉案占64.29%。他們有的心存僥幸,認為逢年過節收點購物卡、一兩千元現金不算什么;有的價值取向移位,產生庸俗的實用價值觀,唯利是圖,把權力用到極致,只要能撈到錢,法律、紀律、節操統統不要;有的對嚴格財務管理認識不清,利用手中權力報假賬、吃回扣,用公款抽高檔煙、喝高檔酒、吃高檔飯,給上級領導送禮等。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敗,加強對一把手權力制約迫在眉睫。
后記
環保事業關系國計民生,淮安市雖然成功查辦了環保系統塌方式腐敗案件,然而,查辦案件不可能一勞永逸,其治本功能必須通過更加科學高效的機制來實現。只有高舉反腐利劍,扎牢制度籠子,從根本上營造風清氣正的用人環境和政治生態,才能徹底根除“塌方式”腐敗的滋生土壤。
追根溯源,強化一把手監督。針對案情中凸顯的一把手擅權專行、監督失位問題,淮安市制定出臺《關于加強市直單位五項重點權力監督制約的暫行規定》,明確一把手對單位人事、財務、行政審批、工程建設項目和財政專項資金等重點權力“五不直管”,堅持一把手末位表態和“三不決策”原則,確保權力在制度框架內規范運行。筆者更建議自上而下推行一把手權力監督制度,深化個人有關事項報告核查,加大對用人上的不正之風的懲處力度。
密織天網,源頭監控“環保權”。一是科學理權,列出環保重點權力清單,明確廉政風險點;二是合理分權,推行環評、審驗分開,檢查、處理分離,相互制約,控減自由裁量權,避免一言堂、一窩腐的弊端;三是內外督權,可通過異地交叉環評,發揮內部專業監督優勢,引入公眾監督力量,確保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使環保權力置身于監督天網之下;四是法紀束權,加大懲處力度,對違紀違規違法用權問題零容忍查處,增強反腐震懾力。
轉變觀念,矯正扭曲政績觀。本案中還顯現出一個深層次問題,就是以GDP為主的政績考核體系。盡管國家強調不能單純以GDP論英雄,但在地方推行起來較難,尤其是筆者所在的蘇北欠發達地區,多年經濟考核位居全省倒數,因此將招商引資實績、經濟增長列為首要指標,導致一些雖然能夠創造巨額經濟利益,卻造成嚴重污染的企業得以落戶,并在環保執法中巋然不動,一些環保干部乘機渾水摸魚,大搞權錢交易。筆者建議改革考核政績的傳統模式,加大環境保護在考核中的份額,并列為“一票否決”內容,使發展速度與環境保護并駕齊驅。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都應從環保事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高度,應從環境資源關系民生幸福的角度,樹立科學、綠色的政績觀,勇于擔當、各司其職,守住環境的陣地和法律的底線,共建美麗家園。(王連權 孫登濤 祖兆國 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