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韓國就通過政府主導的方式,發起了新村莊運動。當時主要是進行村莊環境改善、道路鋪設、茅草屋頂改良、住宅改良、廁所改良及簡易上水道設置等。實施三十年來,韓國的農村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糧食實現增收。
從1998年開始,韓國農村又發起了新農村建設運動,由村莊自行設立計劃、政府支援的方式進行。韓國人在新農村建設中,也注重抓點帶面,示范帶動。根據村子的發展情況,進行道優秀村和市優秀村評選,評選上的村子政府分別給予500萬韓元和75萬韓元的資金支持;開展村民意識和思想轉換,進行農業精細化耕作,通過新的農業知識和技術,開展高收入作物開發,解決農民收入;進行農村環境建設,改善居住環境,保全清潔水,擴大文化福利設施,繼承村莊傳統生活文化建設,建設自然景觀與地區文化相融洽的高品位“農村生活”環境。
在隨后的幾天時間里,賈忠民先后去了“三八線”及春川市進行考察學習。
韓國之行,讓賈忠民這個土生土長的商洛農民眼界大開,體會頗深。正如一位帶隊領導在隨后的總結會議上所講,對于韓國開展新農村建設,要客觀對待,消化吸收,有許多方面,人家已經走在前面,值得學習和借鑒,如新農村規劃的整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農業種植機械化程度高,農村產業鏈條附加值高等等。盡管如此,他們的工作中,也有不盡人意之處,要區別對待。
從韓國回來,賈忠民除了給好奇的村民講在韓國的奇聞軼事,更多的是在思考韓國新農村建設中有哪些值得借鑒,讓賈塬盡快美起來、富起來。
韓國新農村建設三部曲
韓國是亞洲除日本、我國臺灣省以外,農村現代化事業卓有成效的一個國家。韓國的農村在20世紀60年代,農民收入低,生活艱苦,居住簡陋,城鄉收入差距巨大。在20世紀70年代初,韓國政府把農村開發列為國家發展戰略,開展了“新農村運動”。
“新農村運動”的重點在于“精神啟發”,始終將“勤勉、自助、合作”作為一種民族精神加以啟迪。
第一階段:“新農村運動”初期,韓國政府設計了20多種改善農村生活環境的工程,如橋梁、公共浴池、飲水工程、洗衣池、修筑河堤、鄉村公路、新農村會館等,讓各地農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當地需要的項目,政府免費向各村發放一定數目的水泥和鋼筋支持這些項目。
第二階段:1973年,政府開始對不同情況的鄉村進行分類,全國的鄉村分為三類,一類是基礎村,新農村運動的內容是繼續改善生活環境,培育自助精神;二類是自助村,運動的內容是改良土壤,疏通河道,改善村鎮結構,發展多種經營,擴大農業收入;三類是自立村,運動的內容是發展鄉村工業、畜牧業和農副業,鼓勵和指導農民采用機械化、電氣化、良種化等先進技術,指定生產標準,組織集體耕作,建立標準住宅,修建簡易供水、通訊和沼氣等生活福利設施。
第三階段:進入21世紀后,韓國的“新農村運動”又進入了新的階段,由運動初期的政府提倡、督導,帶有很強的“官辦”性質的運動,變成了目前的完全由全民參與的民間社會運動,并且提出了新世紀的更高的發展目標。
通過20多年的努力,“新農村運動”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韓國國民的整體素質大幅提高,實現了經濟起飛,城鄉發展的差距大為縮小。2004年,韓國的人均GDP達到了14000美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率是1∶0.94。以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內容的韓國“新農村運動”,也就成了為其國內帶來城鄉和諧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瑚世博 陳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