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見習記者 楊 波 黨姍姍)情系三農為民排憂解難是他的情懷,默默無聞兢兢業業是他的作風,開拓創新推廣農業技術、為商洛農業發展保駕護航是他的追求。他就是商洛市植保植檢站站長、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王剛云。
1979年,24歲的王剛云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專業畢業,進入市植保植檢工作。30多年來,他默默無聞地奮戰在農業生產一線,組織指導生物災害的監測預警、主持實施植物檢疫、規范農藥管理、示范推廣無公害綠色防控技術,為促進農業科技進步,繁榮農村經濟做出了突出貢獻。
上世紀80年代后期,山陽、鎮安、柞水三縣的一些邊遠山區發生嚴重的毒麥中毒事件,其中鎮安縣象園鄉上百人中毒,不少畜禽食毒麥而死亡。當時正在下鄉的王剛云立即來到田間,在當地展開調查,了解情況,研究對策。他發現象園鄉當年的小麥中,毒麥混雜率達35.2%,他立即建議在全商洛開展“一查、二拔、三換,四選、五倒茬”的毒麥查除工作。此后每年清除毒麥的關鍵時期,王剛云都深入山區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向農戶講解防治方法。經過他連續八年的不懈努力,全市3縣25個村的毒麥疫情得到徹底消滅。他主持實施“商洛地區清除毒麥技術推廣項目”,獲省政府科技推廣三等獎。
王剛云說“作為科技工作者,不能有一絲懈怠。新的項目就是新的命令,就是新的工作起點。”2001年,為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提出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的戰略決策,王剛云帶領技術人員開展調研論證,制定了《商洛市無公害蔬菜實施方案》,并在商州抓辦千畝無公害蔬菜示范園。為了使菜農掌握黃瓜霜霉病、灰霉病的正確方法和黃板誘殺技術,50歲的王剛云在悶熱的大棚中邊操作邊講解,一干就是幾個小時。在他的努力下,相繼引進示范推廣高效低殘留農藥40多種,示范推廣物理誘殺技術、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農藥殘毒檢測監管技術等,取得了顯著成效。2009年以來,王剛云又帶領本站技術人員,在商州區大荊鎮孟村建立設施蔬菜病蟲綠色防控技術示范200多畝。截至目前,他組織指導全市開發無公害農產品面積260畝,認定無公害生產基地162個,公正無公害農產品133個。
近年來,王剛云共撰寫學術論文和研究性技術總結報告40余篇,在學術交流和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指導和啟迪作用。其中6篇獲省優秀論文獎,30多篇在省市級以上農業科技核心期刊發表。他主持參與實施的《商洛地區清除毒麥技術推廣》、《保護地蔬菜高效低殘留農藥推廣》、《商洛市五大商藥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與研究推廣》等十多個項目中,共獲省、部級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和豐收計劃獎10多項次。他2001年獲省委、省政府“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2005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先進個人”,2006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稱號。為了使年輕人快速地成長,他倡導“傳、幫、帶”的后繼技術人才建設思路。在他的帶動下,商洛市植保站連續10年獲全省“十佳植保植檢站”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