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祭掃的學生送來的花圈
講那些烈士的故事
本網訊 (楊建東)在鎮安縣米糧鎮熨斗灘豐河村三組,有位八十余歲的老人,五十年如一日的守護著五座烈士墳塋,用自己的行動教育著后來者,將烈士的事跡一代代相傳。他就是鎮安縣政協委員、米糧鎮豐河村村民郝俊。
一座驕傲的山
從鎮安縣城出發,沿著山中越擠越瘦的公路向東而行,大約兩個半小時的車程,你就會來到一個四面環山的小平地--上灣。遠處青山萬丈,近處山凸起伏,山腳一條小河淙淙而過,河西就是孟家山。在一個云霧籠罩的正午,記者來到這里采訪了八十余歲的郝俊,他用低沉的語調向記者講述了關于孟家山五座烈士墳塋的故事。他說--鎮安縣熨斗灘上灣的孟家山是一座驕傲的山。
孟家山既不險峻,也不奇秀,可在當地,卻無人不知。原因是孟家山腳下有一座古柏參天的烈士陵園,面對五座烈士們的墳瑩,我們仿佛聽到了昨日那隆隆的槍炮聲。1948年3月7日上午,鎮安人民民主駐湖北省鄖西縣湖北口大道場縣委、政府(當時,鎮安未曾解放,故臨時政府設在湖北)派遣一支10人組成的宣傳小分隊由湖北泗峽口大路埡出發,經坎子山到熨斗張家坪及上灣陽坡朱家院子一帶,沿途書寫革命標語,宣傳革命政策,為解放鎮安做準備。據郝俊老人回憶,當時他們書寫的標語的內容有"無產階級團結起來,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國"、"打倒地主老財,勞苦大眾翻身做主人"等。然而,就在他們工作時,駐鎮安白塔東山白家臺子的偽國民黨鎮安縣保警一大隊獲得了他們的行蹤,迅速竄至熨斗上灣,兵分兩路,一路占據石佛寺至高點,居高臨下,對這支宣傳小分隊發動了猛烈攻擊,另一路由朱家溝切斷小分隊退路,將小分隊包圍在上灣狹長地帶,上下都是敵兵,而背后是險峻的孟家山。宣傳小分隊沉著還擊,考慮到寡不敵眾和保護隨行的首長安全,他們一邊組織還擊,一邊準備退至孟家山坡地,撤退至坎子山后過湖北。戰斗中,小分隊決定留下5人掩護,其余人員撤退。5位隊員用山石、樹叢做掩護,阻擊了敵人多次瘋狂進攻,拖延了敵人,為戰友撤退贏得了充分的時間。最后,5名隊員陷入了敵人的包圍,他們打完了最后一顆子彈,先后英勇就義。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吧:
范增祥,男,漢族,山西洪洞縣人,中共黨員,區干隊長,卒年27歲;
張小水,男,漢族,山東省人,區干隊員,卒年20歲;
李作茂,男,漢族,山東省人,區干隊員,卒年3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