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困難的時候,一碗面讓何吉發感受到了世間的溫情。多年來,他一有時間就要在成都汽車站附近轉一轉,想在那里再一次遇見那位恩人,以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然而他卻一直沒有看到那位蹬三輪車的斷臂老人的身影了。因為恩人是位殘疾人,他找不到恩人就把報恩的心撒向所有的殘疾人。每當他遇到一位殘疾人,他都要伸出援手去幫助。
2003年,何吉發在成都雙清南路開起了自己的面館——何吉發手撕面。面館開張那天,何吉發在店里定下一個“規矩”,那就是只要是殘疾人進店來,不僅可以免費就餐,而且還能免費跟他學廚藝。他告訴筆者:“能幫助他們,我感到很快樂。看見他們,我就像看見當初出手幫我的那位獨臂老大爺。”
2009年11月的一天,成都市區很罕見地下起了雪。中午時分,何吉發正在打掃店門前的積雪,發現一位衣衫襤褸的瘸腿老人在面館門口徘徊,他立即上前詢問:“大爺,你哪兒不舒服啊。”老人忙爬起身,輕聲說道:“我餓了。”何吉發忙將老人扶到店里,親自到廚房為老人做面條。老人連吃兩碗面后才恢復了體力。于是,這位老人每天早上早早就來到店里吃一碗免費面條,吃完面后,何吉發還會給他一元錢。到了晚上,這位老人又準時來吃面了。整整28天,何吉發從來沒有說半個不字。其他乞討的人看到這位老人在何吉發手撕面館里那么受優待,也紛紛效仿,有時一天要來好幾個人,這也給面館的生意帶來了一些影響,但何吉發并沒有因此而把這些人拒之門外,仍然是熱情接待。
這么多年來,到底有多少來這里接受幫助,或學到手藝后自己開店的殘疾人,何吉發已經記不清了。現在,在他店里還有8名殘疾員工,他們不僅學了手藝,每個月還能掙到可觀的工資。在這里已經有7年工齡的聾啞人楊冬冬是洛南人,在家鄉時,他聽說在成都有一位鄉黨開的面館,老板對殘疾人特別好,他就千里迢迢從老家來到成都投奔何吉發了。
涓涓細流暖人心
2005年6月,一位殘疾老大爺來到面館吃免費面,吃完面后,用紙巾擦了擦嘴,理直氣壯地吼道:“何老板,給幾塊錢我去喝茶嘛。”何吉發聽到老人的話后,忙掏出兩元錢遞給老人,笑著說:“你老人家走好,路上注意安全。”一連好幾天,這位大爺都是這樣,店里員工忙對何吉發說:“老板,就你心好,你又沒有欠他的,對他這種人就不能打慣適了。”何吉發笑了笑說:“老人嘛,是有些壞脾氣,我們要學會寬容。”第二天,當那位大爺再來時,何吉發還是熱情地招待他。令人沒想的是,一個星期后,那位老大爺竟然把所有的面錢全部還給了何吉發,說:“小伙子,你真不錯?。∥沂怯型诵萁鸬?,我之所以那樣對你,就是想看看你到底是真做好事還是假做好事。”得到老人的肯定和贊揚,何吉發心里很高興,老人建議何吉發在店里設一個捐款箱,把好心人捐的錢集中起來,年底送到殘聯去。于是,何吉發特地請人書寫了“日行一善,一生平安”條幅,在門口掛著一塊一人高的招牌,上面赫然寫著“殘疾人免費就餐”另:本店長期招收學徒,殘疾人優先,旁邊的收銀臺上還做了個透明的捐款箱,每天都能收到1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面值不等的鈔票。“別看小鈔多,大鈔少,攢一年了,一年只開一次,每年都有至少三四千塊錢呢!”之前,他把錢捐給成都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從2007年開始,他就把捐款送到戰旗社區。由于戰旗社區大多數居民是以前府南河上下河壩整治而搬遷的人員和農轉非居民,所以下崗人員和低收入家庭較多。每到過年,社區工作人員都會用這筆愛心捐款給社區中的困難戶買上一些大米、食用油、豬肉等最實用的日用品,按一定標準發放給困難住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