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王甲訓)我初到政協工作時,為迅速轉換“角色”,開始集中瀏覽市縣區志書及相關政協工作資料,在翻閱《丹鳳縣志》過程中,有位馬姓人士簡介使人眼前一亮,曾引起過我的高度關注。時過兩載,巧逢市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偶爾征集到馬正、郝臣杰和陳宏撰寫的馬彥翀傳略資料,建議以《商洛文史》名義編輯出版并邀我也寫數語作序,關注、巧遇和職責所系,促使我比較全面的通讀了馬彥翀傳略書稿,深受教益,故欣然應允。
馬彥翀(1886-1964),商洛市丹鳳縣人。自幼私塾讀書,繼后在商縣中學堂和陜西高等學堂深造,曾任學生會代表,參加過保護西潼路權和延長油礦斗爭,并加入了中國同盟會組織;1910年在西安健本學堂任教,曾返鄉組建同盟會商縣分會,辛亥革命后在西安創辦三秦公學,并當選為省議會議員,1913年4月當選為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袁世凱解散國會后,他東渡日本面謁孫中山,被委任為陜西招討副使并密授機宜;1917年孫中山成立護法軍政府,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參軍;1922年恢復國會,被任命為眾議院全院委員長;1934年任察哈爾省政府秘書長,翌年任天津市政府秘書長、代理市長,抗日戰爭爆發后,他曾與河北省保安司令李文田聯名發出抗日通電,下令反攻,以解北平之圍,但因援軍不繼,孤軍難支而撤退,返回陜西任西安紅十字會會長;1938年受陜西省政府主席孫蔚如之托,返回丹鳳龍駒寨治理“黑煞道”之亂,并捐田創辦私立仁義小學,又捐資興建私立鳳麓中學,為發展家鄉教育事業,培養地方有用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解放后歷任西安市人民代表、市政協委員,履職盡責、建言獻策,為推動人大和政協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縱觀馬彥翀的奮斗歷程,他那種刻苦學習,報效祖國;追求真理,矢志不移;熱愛祖國,傾力救民;捐資辦學,興教育人;恪盡職守,秉公建言的高尚品質和積極探索的進取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敬佩,值得借鑒。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時刻,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輪軌跡,“建設幸福商洛”“打造關天產業新城、秦嶺休閑之都”的神圣使命,歷史的落到了現代商洛人的身上,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既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又要傳承歷史文化優秀成果,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同心同德為實現既定目標而奮斗。作為建設幸福商洛的開拓者、實踐者和受益者,亦應踐行馬彥翀刻苦學習、報效祖國的奮斗精神,追求真理、矢志不移的政治信念,熱愛祖國、傾力救民的民族氣節,捐資辦學、興教育人的雄才大略和恪盡職守、秉公建言的履職操守,開拓創新,真抓實干,齊心協力把商洛的明天建設的更加美好! (本文系作者為商洛文史第十一輯《馬彥翀傳略》作的序言,題目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