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傳興1945年參加人民解放軍,服役在貴州軍區徒刑隊任炊事班長,參加過淮海戰役和解放上海的戰斗。1952年5月,他正式從貴州軍區復員回家,看到了闊別20年的妻子和兒子。20年的軍旅生涯,他帶回家的是800斤糧票和十幾塊軍功章,他說,解放一個地方,就有一塊軍功章。看著擺在他面前的軍功章就能想到當年他所經歷的場場惡戰,那都是用生命在戰斗。據老人家講,當年和他同去參軍的人,基本都犧牲了,活著回來的只有他一個,他幸運的在槍林彈雨中存活了下來,然而他還是時常念叨著:“還是當兵好”。
正與老人的孫子、孫女交談期間,電視里播放著抗戰題材的電視連續劇,老人雖不能很好的表達清楚,但從他的眉目間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老人的那份懷念和激動,旁邊的孫媳婦說:“我爺雖聽力不好,但只要一看戰爭劇比啥都高興”。或許曾經的過往就如同電視里的情節一樣,或許當年的真實場景比所看的更激烈,時間暫時定格在了那一刻,老人是短暫的回憶還是在無限的憧憬,我們不得而知,更不忍心叨擾這美妙的瞬間。
復員后,余傳興安心在家務農,享受平凡時光,他從不把自己當年的經歷四處炫耀,使曾經的這段經歷沉淀了那多年。這段經歷被眾人知道,還是在1981年民政普查時。在他的腦海里認為,他只是千千萬萬革命軍人中的一個,他并不認為自己是英雄,孰不知卻實實在在是人民的大功臣。
談到當年的戰爭生涯,余傳興向我們這樣訴說:在他的印象里,也許鄧小平、劉伯承并不像我們心中認為的那樣是人民解放軍領導、是大英雄,在他的心里他們都是他的戰友,是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同志。余傳興跟隨劉鄧大軍走過大半個中國,每走到一處就解放一處人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
也許在老人的認知里,并不認為他所經歷的事是多么神圣,也并不認為自己所做的是多么難得的英雄壯舉,他用他所看到的聽到的和他自己所做的告訴我們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用最樸實的言語描述著中國歷史的變遷和戰爭的殘酷。他很小,僅是千千萬萬革命軍人中的一個,他很大,他為新中國的成立流過血拼過命,他是用自己的生命換來我們今天美好生活的一切。他是我們的大英雄!是新中國的大功臣!
在中國基本解放后,余傳興準備復員,在此之前,他和鄧小平還有過一段對話,鄧小平問:家是哪里的?他說:家在陜西。鄧小平說:陜西沒解放,不通信,但是你放心,肯定會解放的。鄧小平還給他說了句感動他一生,也令他銘記一生的話:你死后,國家給你埋!
對于中原野戰軍的主要首領鄧小平和劉伯承,余傳興十分熟悉,在一次攻打南陽的戰役中,炮兵余傳興負責打城墻,但他的第一炮卻打在了城門上,鄧小平騎在馬上看到了,生氣的說:“怎么搞的,要你打墻你怎么打城門呀!”等第二炮余傳興打準后,鄧小平高興的說:“好,打得好”。說到這里,余傳興也哈哈大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