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大地是一架琴,那么架在這廣袤土地上的輸電線路就是琴弦,它傲然穿梭在崇山峻嶺和幽嶺峽谷之中,而那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奔走在巡線道路上的電力職工就是這架鋼琴最美的演奏者。琴聲如天籟,奏出心中最美的歌謠,詮釋著彈奏者內心的心路歷程!
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我們一行四人跟隨“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山陽縣寬坪供電所員工寧啟水,前往其連續工作了20余年累計步行7萬多公里的裙子溝,體驗勞模生活、感受勞模艱辛、見證勞模與山區群眾建立的深厚友誼。
初見
清晨,從山陽縣城出發,經過近2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裙子溝必經之路——夾石峽。剛從車上下來,遠遠就看見一個皮膚黝黑,滿臉笑容的師傅向我們走來。也許是因為看過太多關于寧啟水的報道,在沒見到他之前,我們一直覺得他是那種遙不可及的傳奇人物,心里難免會有些激動和緊張。可是見到他的那一霎那,我們除了震撼就是從心里油然而生的敬重。因為出現在我們眼前的他就是一名再也普通不過的農村電工,頭戴一頂安全帽,腳穿一雙草鞋,出土文物似的。在與寧師傅的交談中,我們被他身旁的背簍所吸引,里面除了搶修工具,就是給山上老人帶的食油、洗衣粉等生活用品。在他的帶領下,我們踏著滿是鵝卵石、長滿青苔的山間小道向高山之巔的裙子溝深處走去。
登山
剛一進山,手機就沒了信號,走了大概一公里路程,攀山的路越來越陡,越來越細,越來越彎曲,我們氣喘吁吁地問道:“寧師,這哪里是路啊?”寧師傅說:“越往上,路就會越來越窄,山也會越來越陡,慢慢爬,要不了兩個小時就快到我維護管理的第一家用戶了。”在滿是奇形怪狀、坑洼不平的山間小道上,我們小心前行,身子不由得七扭八拐,可50多歲的寧師傅背著40多公斤的物品,一直輕快的在前面給我們引路。
“這雙草鞋,可是我上山的法寶,利水不捂腳,又防滑,在這常年有霧多雨的密林深處,它可不能少。”寧啟水樂呵呵地說道。
“寧師傅,我想知道您經常一個人走這條路,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從小就在山里長大,自從當了農電工,我就和電,和附近幾個不通公路村子的群眾緊緊的連在了一起。每月都要花20多天時間,奔走在各村之間,挨家挨戶抄表、收費,維護線路安全。山上群眾居住分散,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就剩下一些老人,有的老人一輩子都沒下過山,更沒見過汽車,山上沒有商店,群眾必需的生活和日常用品無處購買。我就想給他們背送些東西,能幫一點是一點……”聽著寧師傅的敘述,我們全都陷入沉思,這就是我們憨厚的農村電工,可愛、可敬的農電人!
做客
伴隨著鳥語花香,大山深處傳來一陣陣爽朗的笑聲。到達寧師傅的家已經是下午兩點多了,遠遠就聞到廚房里飄出來的飯菜香味。剛一進廚房就看到寧啟水妻子忙碌的身影。“餓壞了吧?沒走慣我們這山路,腿疼吧?”寧啟水妻子關心的問。
吃飯的時候,一個土雞蛋剛吃完接著又塞一個在我們的手里,桌上除了土雞蛋以外還有自家磨的豆腐和魔芋等。吃飯期間,我們聊起了啟水的家人。談起工作,啟水意志堅定,可說起家人,他心懷愧疚。他說:“這些年,我最對不起的是妻子,家里全靠她支撐著。蓋房時,所用的材料是她一次次背上山的。去年冬天,她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把自己收的2000多公斤玉米背到山下換成錢,我一次也沒幫過。但她和老人從沒有怨言,對我的工作非常支持。”
年邁的父親還力所能及的為啟水打制草鞋。妻子汪前桂用瘦弱的身軀承擔了家里的全部勞動,這個勤勞、善良的農村婦女,默默在背后支持著丈夫。每天傍晚天一黑,她就把院子的燈打開,這是她多年的習慣了,她說:“我們這里山大人稀,我怕他一個人走夜路害怕,亮著燈,老遠就知道這里是他的家。”說完這話,她咯咯地笑了,但眼里轉著淚珠。
飯后,我們和啟水一起翻過一座山梁,來到山腰間的一戶人家,這家主人叫胡正玉,常年有病,兒女全在山外打工,他和老伴守候在這祖輩居住的偏溝野洼里,一年難得下一次山,生活用品基本都是啟水給背上來的。隨后,寧啟水放下背簍,取出了5袋食鹽和一桶食油遞給他,又給他檢查了屋里的線路,臨走時,啟水再三叮囑老人:“床頭的插座千萬不敢用濕毛巾擦,那個吊線開關我給換了,用時一定要輕輕拉。屋里啥用完了,告訴我,過幾天收費我再來看你。”
云霧散盡,太陽的光輝透過竹林的罅隙,照得我們每個人的心里暖暖的。
返航
離開胡正玉老人的家,我們來到山陽海拔最高的的配電室——裙子溝臺區配電室。這座配電室,是寧啟水用自己堅強的臂膀一塊磚、一袋沙、一件一件設備背上來的。啟水查看了線路和配電室后,又拿出鐮刀對線下的樹枝進行修剪。
寧師傅指著對面那座山上的唯一一家用戶:“平時我去那家抄表收費就需要先從這座山上下去,再爬到另一座山上。”
我們問道:“那您這來回得多長時間啊?”
“總共就半天時間吧,然后再去另一座山抄表。”
聽著寧師傅的話,我已經沒有心思欣賞山的美景,因為我們無法想象這到底是多么艱辛的工作,這樣的工作干一天容易,可干一輩子真的很難。
都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對于第一次登上海拔近兩千多米的城里人來說,這次我們真的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下山走的是另一條“路”,由于山石上鋪滿了很多枯葉,特別滑,就這樣我們相互攙扶,一路跌跌撞撞下到山下。
感悟
天色漸晚,遠處幾聲狗的叫聲打破了山的寧靜,散落在深山坳里的明燈分外耀眼。陪伴在寧啟水身邊的背簍一直在我們的腦海里回放,讓我們思緒萬千。
“為山區群眾和孤寡老人,生活上力所能及的幫助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他們服務是我最大的快樂,我會永遠堅持下去。”這一句淳樸的話語是寧啟水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他早已將山上486戶用戶當成了自家人。
他的行動讓我們對責任有了更深的理解。責任就是一種擔當的精神,是一種自律的品格,是一種認真的態度,是一種赤子的忠誠,是一種純粹的堅守。他幾十年如一日,憑著對大山深處用戶的一腔熱忱,憑著對企業的無限忠誠,用“草鞋”和“背簍”演繹著“敬業”和“奉獻”。寧啟水師傅的精神將會一直激勵著我們腳踏實地,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