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推進生態建設保障綠色發展
著力構建綠色經濟體系。延伸拓展10大循環產業鏈,實施30個循環經濟重點工程和綜合利用項目。加快綠色礦山建設,支持建筑垃圾綜合利用,擴大全市天然氣消費總量,堅持公交優先發展,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實施工業污染全面達標排放計劃,推廣高效節能和清潔生產技術,提高太陽能、地熱能應用比重,加強工業、建筑、交通和公共機構節能,完成省上下達的節能減碳及四項減排任務。
重拳整治環境突出問題。實行“治污降霾”分季對標考核,強化特定時段重點防治,確保全年優良天數300天以上。全面完成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任務,持續提升沿河林帶、濕地、蓄滯洪區生態功能,實施水源地保護行動計劃,抓好南水北調人工增雨基地建設。加大秦嶺生態保護力度,從嚴查處違規采石和亂批亂建行為。加強土壤污染防控,抓好重金屬及危化品污染防治,實施尾礦庫專項整治。突出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建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長效機制。積極推進“三城”聯創,加快實施25度以上陡坡地退耕還林,抓好城周綠化和綠道建設,加強小流域治理。全年造林綠化2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700平方公里。
健全生態監督保護機制。實行能源、水資源、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開展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全面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推行排污權、碳排放量配額和市場交易,實施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保護好商洛的綠水青山、藍天白云。
全力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筑牢精準脫貧基礎。按照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準”要求,全面摸清貧困底數,制定脫貧攻堅規劃,完善脫貧工作體系,逐級逐戶逐人建立脫貧臺賬,確保全年脫貧13.3萬人。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力度,積極整合各類涉農資金用于脫貧攻堅。從今年起,市區縣財政扶貧資金年均增長幅度不低于20%,確保扶貧資金只增不減。
創新精準脫貧措施。建設集中安置點91個,完成搬遷2.1萬戶、7.82萬人,讓3.4萬貧困人口實現搬遷脫貧。培育壯大“一村一品”和縣域經濟,實施一批生態保護、旅游、光伏、電商等脫貧攻堅項目,發展特色種養和農特產品精深加工,增強貧困人口脫貧致富能力。加大生態補償和轉移支付力度,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成為生態保護人員,實現貧困人口就地脫貧。繼續執行貧困戶子女免費就讀商洛職院政策,建立多層次、全覆蓋的貧困學生助學補助體系。實行社保兜底脫貧,推進農村低保與扶貧“兩線合一”,全面開展重特大疾病救助,防止因病致貧返貧。
夯實精準脫貧責任。嚴格落實脫貧攻堅黨政“一把手”責任制,形成市縣鎮村齊抓脫貧的工作格局。持續完善“雙包雙促”精準扶貧模式,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做好扶貧開發。把脫貧攻堅作為單項考核內容,實行一票否決,建立健全年度脫貧攻堅報告和督查問責、考核評價機制。
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優先做好就業和社保工作。實行更加積極的創業就業政策,重點做好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和自主創業,以及“去產能”分流人員再就業工作,新增城鎮就業1.5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0萬人。完善被征地農民、個體從業人員和農民工等群體參保政策,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落實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完善城鄉特困人員供養制度,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發展多種形式的養老服務機構,加快市中心老年公寓建設,新建農村互助幸福院256個,實現縣城公益性公墓全覆蓋。
均衡配置公共服務資源。全面完成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建公辦幼兒園9所;繼續改善農村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加快城區中小學標準化建設,減少城鎮學校大額班;積極籌建市職業教育集團,支持商洛學院向應用型大學轉型。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加快縣級醫院和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繼續為基層培養全科醫生,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切實落實失獨家庭補助救助政策。配合辦好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健全五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設立公共文化服務政府采購和資助目錄,實施優秀中青年作家“百優計劃”,推進移民搬遷有線電視戶戶通工程,加快建設區縣標準足球場,保障好群眾基本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