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2017年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羅存成 徐志順 冀新鵬
2017年,秦嶺山的溝溝岔岔響徹著脫貧攻堅的號角聲;2017年,丹江水的層層漣漪激蕩著脫貧攻堅的精氣神。這一年,這山,這水,見證著商洛這塊古老土地的巨變。
2017年以來,商洛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政治責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拿出最大精力,派出最硬干部,實行最嚴措施,全力以赴打好脫貧攻堅戰,高質量完成了53個貧困村退出,6.69萬貧困人口脫貧。
優化領導架構 健全組織體系
堅持“四級書記”擔責主抓,實行黨政同責,市上成立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縣區成立工作團,鎮辦成立工作組,村(社區)成立工作隊,逐戶確定包扶干部,建立了“市縣鎮村戶”五級脫貧攻堅組織體系。同時,市、縣區分別組建脫貧攻堅指揮部,下設十辦兩組,逐級夯實責任,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2017年,全市組織1122個市、縣區部門單位、3.21萬名干部包扶貧困村701個、貧困戶16萬戶,投入幫扶資金5.9億元,實施幫扶項目3456個,為貧困戶辦實事5.32萬件,涌現出了李長慶、郭琴等值得永遠緬懷的先進典型。
科學規劃先行 全面精準施策
在精準識別、全面摸清貧困底子的基礎上,商洛按照一個脫貧規劃引領、一個實施意見抓總、九個實戰辦法支撐的思路,制定出臺了“2+9”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各區縣結合實際,制定了脫貧攻堅規劃,包括產業發展、移民搬遷、基礎設施、社保兜底等各個方面;相關部門也立足職能,配套出臺支持政策,使精準脫貧有目標、有措施、有保障、有成效。
強推產業扶貧 夯實脫貧基礎
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治本之策,逐村選定1至2個主導產業,積極培育核桃、板栗、茶葉、食用菌等特色產業,探索推行龍頭企業帶動、專業合作社帶動、產業大戶帶動、創新金融扶貧“三帶一創”模式,受到中省肯定。全市產業脫貧14438戶55087人,占全市脫貧人口的58%。共扶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186個,參與率達90%,帶動6.2萬戶19.9萬人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旅游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每個村都發展了電商。形成了柞水西川片區整流域開發、“產業小鎮”模式,丹鳳縣龍頭企業(現代農業園區)+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華茂模式,鎮安“三帶四聯”產業精準扶貧模式,有效帶動了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實現增收脫貧。全省產業精準扶貧現場會在商洛召開。洛南縣創新推出了“標準型”和“示范型”兩個貧困村建設模塊的“洛南模式”,在新華社《內參選編》刊載。
深化“三變”改革 壯大集體經濟
積極借鑒貴州“三變”改革經驗,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種模式,將各類資源轉換為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或其他經濟組織的生產要素,將各級財政投入到農村的發展類、扶持類資金量化為村集體或農民持有的股金,入股到經營主體,或參與保底分紅,或股份合作開發經營,走出了一條依托股權活資產、興產業、富百姓的“三變”路徑。目前,全市已將8.1萬畝集體“四荒”地、11.9萬畝林地等資源變為股份資產,財政和社會資本投入的4.29億元資金變成了集體及農民手中持有的股金。在200個村啟動“三變”改革試點,建立村級集體經濟或合作組織、互助資金組織616個,已有3.5萬戶11.4萬農民“華麗轉身”,變為股東,在“三變”改革中受益。丹鳳縣探索“三變”改革在省委《調查研究》刊發,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賀榮作了重要批示。
加快“兩房”建設 確保住房安全
把易地扶貧搬遷和農村危房改造作為重要內容,系統謀劃、統籌推進。在易地搬遷方面,把移民搬遷和新型城鎮化、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緊密結合,按照靠近縣城、靠近集鎮、靠近中心村的思路,實行大點搬遷、集中搬遷、上樓搬遷,同步規劃產業園區和產業項目,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全市累計建設集中安置點149個,搬遷貧困戶3.3萬戶12.29萬人。商洛探索創新的易地扶貧搬遷“三精管理”模式在全省推廣。在危房改造方面,加大資金投入,嚴格補助標準,全力保障貧困戶住房安全,共實施危房改造1.7萬戶。
改善基礎設施 突破發展瓶頸
圍繞“夯實脫貧基礎、改善人居環境”目標,以水電路訊網為重點,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共實施各類項目3200個,投入資金65億元,新修改造通村道路1100公里,實施電網升級改造工程95個、網絡通訊項目230個,建設農村公共文化設施435個,貧困村面貌明顯改觀。
強化保障兜底 脫貧不少一人
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入手,商洛出臺一攬子政策措施,不斷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在教育扶貧上,全面落實“普惠+特惠”系列教育資助政策,實施貧困戶子女免費就讀商洛職業技術學院政策,做到了貧困學生資助全覆蓋;在醫療扶貧上,貧困人口新農合參合率達到100%,取消鎮衛生院起付線,門診診療費全額報銷,住院報銷比例達到90%;在就業扶貧上,開發扶貧公益專崗3658個、安置貧困戶6000名,完成技能培訓19.5萬人;在社保兜底上,將符合低保條件的貧困戶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全面提高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標準,實現了應保盡保。
創新金融扶貧 增強資金支持
商洛針對地方財力有限、脫貧攻堅資金短缺的問題,創新開展金融扶貧。設立扶貧貸款擔保基金,推廣農戶貸、產業貸等金融產品,支持貧困戶發展產業。全市建立貸款擔保儲備金3.3億元,撬動扶貧貼息貸款31.6億元,扶持帶動貧困戶7.04萬戶。整合財政涉農資金撬動開發性金融支持脫貧,率先與省國開行簽訂合作協議,融資35億元專項支持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全國開發性金融支持脫貧攻堅現場會在商洛召開。
注重扶志扶智 凝聚社會合力
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大力實施精神文化脫貧行動,策劃舉辦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報告會、“脫貧攻堅在行動”文藝匯演和“話新貌、謝黨恩”小戲小品巡演,引導群眾切實增強內生動力。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專項整治,著力培育社會文明新風,實現了物質脫貧、精神脫貧雙提升。全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經驗交流會在商洛召開。始終把社會幫扶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深入推進寧商扶貧協作,在教育、工業、產業、人才等領域深化合作,簽約項目12個,引進資金59.7億元。加強與“三大幫扶體系”對接,全面開展“萬企幫萬村”活動,與國企助力團達成意向合作項目22個,7區縣與7所高校簽訂了結對幫扶協議,市縣鎮醫院與省內高水平醫療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為脫貧攻堅注入了強大動力。
堅持黨建領航 發揮堡壘作用
持續開展“抓黨建轉作風促脫貧”專項整治,實行常態化、高頻度隨機暗訪,促使各級黨員干部轉變作風,確保脫貧任務落細落實。整合“四支隊伍”力量,探索創新“黨建+‘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黨建牽引脫貧攻堅新模式,省委《決策參考》2017年第16期刊載了《商洛市實施黨建領航助推脫貧攻堅調查》,原省委副書記毛萬春作了重要批示;鼓勵支持黨員帶頭創辦領辦合作社、致富項目,推動黨建與脫貧深度融合。大力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采取政府購買服務和人才招引的方式,為貧困村選聘大學生658名,有力助推了脫貧攻堅。
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實施“十三五”規劃至關重要的一年。我市扶貧工作將緊盯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按照“八個一批”“六個精準”要求,突出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盡銳出戰、精準施策,下足“繡花功夫”,攻克深度堡壘,補齊發展短板,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為著力構建創新、美麗、幸福的新商洛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