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遷戶在龍山安置點社區工廠就業

搬遷戶喜領新房鑰匙

過風樓龍山安置點一角

安置點旁的配套產業園

易地搬遷作戰室

亮麗的移民新居

富水如意小區配套產業

金絲峽鎮太吉嘉園
一條條馬路干凈整潔,一棟棟樓房鱗次櫛比,一塊塊綠化劃分有序,一戶戶群眾喜笑顏開……去年11月以來,位于商南縣清油河鎮的青云家園移民搬遷安置小區,每天都有來自全鎮的10余戶貧困群眾忙著貼對聯、扛梯子、搬家具,在包扶干部和親朋好友的幫助下搬進期盼已久的新房子。
告別破舊的土房、泥濘的山道,搬進干凈整潔、環境舒適的樓房,這是無數貧困群眾的夢想。如今,這些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近年來,商南縣始終堅持把易地搬遷這個最大民生工程,作為殲滅貧困的重要舉措,緊扣“安居與樂業并舉、搬遷與脫貧同步”的思路,下大力氣幫助貧困山區群眾“挪窮窩、拔窮根”,繪就一幅移民幸福生活新畫卷,讓貧困群眾享受到“搬”出來的幸福新生活。至2017年底,全縣2016年度搬遷安置1984戶8116人全部交付鑰匙,實際入住40%以上;2016年度搬遷計劃的1731套安置房主體建設完工,即將交付1731戶7066名貧困群眾,實現幸福安居生活夢想。
精準施策讓貧困群眾“搬得出”
商南縣是全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貧困人口基數大,貧困發生率高。
為從根本上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問題,促進深度貧困人口“挪窮窩、拔窮根”,商南縣多措并舉,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嚴守政策紅線,強推項目建設,狠抓搬遷入住。
精準識別對象。依據省市移民搬遷政策,按照易地扶貧、避災生態、其他統籌三種類型,采取入戶調查、戶戶見面的方式,對全縣所有搬遷對象的家庭情況、居住環境、搬遷意愿等內容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調查,逐戶甄別、審核、認定,確保符合標準的一戶不漏,不符合標準的一戶不進,最終確定易地扶貧搬遷對象4266戶17016人,同步搬遷3646戶11907人。
分類施策安置。根據易地扶貧搬遷對象貧困程度、自我發展潛能、家庭人口現狀等進行綜合分析研判,精準分類施策。對有發展能力的“兩災”戶和貧困戶,引導到城鎮集中安置;對自身發展能力不足的搬遷戶實行中心集鎮就近安置;對“特困”“危困”戶實施“交鑰匙”工程安置;對“五保”戶和鰥寡孤獨戶實行敬老院、養老院集中供養。同時,創新開展了“五個一”活動,對在規定時間內裝修并入住的特困搬遷戶,采取送家電或家具等方式鼓勵群眾早日裝修入住,對達到穩定脫貧標準的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精準銷號退出。
加強資金監管。資金緊缺是移民搬遷過程中一個最大的“攔路虎”。縣上出臺《商南縣移民(脫貧)搬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按照“物理隔離、專戶儲存、專款專用、封閉運行”的使用管理要求,建立和實行按進度撥付、季度檢查、定期審計的資金管理機制,確保資金安全。并實行項目資金公告公示制度,接受社會監督,確保項目公開透明,實現廉潔搬遷、穩定搬遷。
嚴格執行政策。為了實現“搬遷不舉債、脫貧有保障”目標,該縣堅守易地扶貧搬遷“兩條紅線”和避災生態搬遷相關政策,精準確定每個搬遷戶的安置年度、方式、時間、地點及脫貧途徑,嚴格按照人均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自籌不超過2500元和戶均不超過1萬元標準,逐一落實鎮村干部包抓,對賬銷號落實搬遷任務,及時足額將建房補助兌付到位。堅決禁止將“大小配套”、公務支出等費用納入建房成本,確保群眾少出錢、不出錢、住新房。
強化督查考核。為確保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有序有效推進,商南縣建立了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為重要抓手的目標管理機制,堅持“月考季評、紅旗獎勵、黃牌警告、定期交賬”的獎懲機制,實行縣“黨建+脫貧”辦公室、追趕超越辦公室、“兩辦”督查室、縣移民辦“五方”聯合督查、四色督辦、清單式銷號等措施,在全縣上下形成任務倒逼、形勢緊逼、責任推逼的工作態勢,確保全縣移民搬遷工作均衡推進,高效運轉。
完善配套設施讓貧困群眾“安心住”
“一年收成靠天,手機不通信號,孩子上學不方便,房后有滑坡體,一下雨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要是遇上今年這樣的大雪天氣,最怕的是如何走出大山。”群眾簡單的話語道出了貧困群眾的無奈,這些曾經的記憶,對于已經搬出大山的商南縣清油河鎮團坪社區雙溝組的孫學禮來說,至今仍然是感慨萬千。移民搬遷,規劃先行。商南縣為實現“搬遷與脫貧銜接、生產與生活同步、安居與樂業統籌”目標,保證工程質量安全,完善配套設施建設,規范后續管理服務,提高為民服務水平,讓貧困群眾“安心住”。
該縣按照“一流規劃設計、城鎮建設同步”的要求,圍繞城鎮、工業園區、農業園區、旅游景區“四區”選址,科學規劃布局,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以富水、清油河、過風樓、湘河、趙川為片區的“一個中心、五大片區”的安置格局。并將工程質量放在首位,定目標、定責任、定程序、定標準、定期限,采取項目“五制”管理,夯實項目“五方”主體責任,實行工程質量安全“零容忍”和“終身制”,確保每個移民工程項目都建成放心工程、民心工程,讓搬遷群眾住得安全、住得放心。
“易地移民搬遷不但要貧困群眾搬得出,還要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同步推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在改善了貧困群眾的生存環境和居住條件的同時,提高搬遷群眾生活質量,讓群眾住得好。”商南縣移民辦主任曹宗國介紹說。
為同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縣上按照“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蓋”的要求,對全縣易地扶貧移民安置小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進行綜合規劃,配套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及時跟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確保搬遷社區功能齊全,服務完備,宜居宜業。并在所有安置小區均規劃了商業市場設施、醫療衛生設施、教育文化設施、環衛配套設施。
過風樓鎮徐家店村龍山移民安置點位于縣城西南8公里處,滬陜高速過風樓收費站出口、郭山公路交匯,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該安置小區除完成水電、排污、綠化、亮化等基本配套設施外,還配建了休閑文化廣場、中心衛生院、信用社、職業介紹所、農家書屋、濕地公園等設施,擴建了中心小學、幼兒園等公共服務設施,成立了物業辦,配備水電工、環衛工、保安等人員,做到衛生清潔及時、水電定期檢修、安保全方位巡邏,實行精細化管理,確保了整個小區設施完備,功能齊全,滿足了群眾出行、娛樂、教育、就醫等各種生產生活需求。
這是商南移民搬遷的一個典型、一面旗幟。商南縣狠抓試點創新管理,除此之外,還打造了清油河鎮青云家園等省級,城關街辦金福灣片區、試馬鎮試馬街、青山鎮青山村3個市級和趙川鎮前川、湘河鎮蓮花街等6個縣級“雙示范”小區,強化示范推動作用,致力于全面提升縣移民安置區服務水平。
在優化管理服務方面,該縣圍繞日常管理、便民服務、社會保障、就業指導、技能培訓等重點,積極探索,以縣為主體成立物業管理總公司,鎮辦成立物業分公司,負責搬遷社區的基本公共服務,為搬遷群眾提供及時、便捷、周到的服務,持續提升搬遷群眾幸福指數。
硬件得到加強,軟件不斷提升,更多的移民群眾擁有了獲得感和幸福感。
就業創業讓貧困群眾“能致富”
移民搬遷后,如何解決農民失地不失利,消除他們生存的后顧之憂,是貧困群眾最關心的問題。
為解決這一難題,商南縣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把重點放在解決好搬遷群眾長遠生計上,圍繞就業和增收兩個核心,大力挖掘就業崗位、扶持創業,確保了搬遷戶就業脫貧致富。
以商南縣青山易地移民安置小區為例,為了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解決脫貧致富的難題,青山鎮于2016年初開始籌建陜西神農兔業發展有限公司,包括肉兔、中藥材、香菇等特色產業,籌措4000多萬元產業建設資金,租賃群眾土地1500畝,建成葡萄基地300畝,中藥材基地1080畝,安置富余勞動力250多人,帶動群眾增收2000多萬元,輻射帶動種植綠色飼料牧草2000多畝,帶動周邊搬遷戶走上了養兔致富路。
“以前雖住在長樂溝,但每天都為吃了上頓沒下頓而發愁,心里一點都樂不起來,現在好了,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里,在神農兔業公司養殖兔子,吃得好,每月還能領到2000塊錢,這里成了我的安樂窩。”商南縣青山鎮易地移民安置小區里,搬遷戶謝金發講述著自己生活的可喜變化。
產業基地建設為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帶來了收入,拓寬了移民群眾脫貧的天地。該縣依托茶葉、食用菌、狝猴桃等優勢產業,持續做大做強試馬、富水、青山等現代農業園區,打造了萬畝白茶、萬畝狝猴桃等集中連片產業基地,通過發展產業帶動更多的移民搬遷戶脫貧致富。
鼓勵引導群眾積極就業創業,也是解決貧困戶脫貧的一條有效途徑。在過風樓、試馬等多個集鎮規劃區安置點,引導貧困群眾在新建移民小區開設門店210余家。在縣域工業集中區周圍建設金福灣、火車站安置區,幫助1400余戶搬遷戶實現就近入園就業。在過風樓鎮龍山移民小區建成電子商務一條街和中小企業孵化園,先后吸納華惠實業、祥鹿食品有限公司等勞動密集型企業落戶,幫助550人實現了家門口創業就業。在金絲峽5A級景區周邊建設太吉嘉園安置點,鼓勵搬遷群眾積極從事旅游三產服務業,實現脫貧致富夢,切實做到讓搬遷群眾就業有崗位、創業有門路、增收有渠道、生活有來源。同時,制定移民搬遷戶就業創業優惠政策,依托已成立的縣移民搬遷公司投融資平臺,積極籌集安置點配套產業建設資金,為搬遷戶發展產業提供了資金保障;加大搬遷群眾技術技能培訓力度,通過全方位的技術技能培訓,全面提升搬遷群眾自我發展能力,促進搬遷群眾就業、創業和興業,有近300人走上創業就業之路,實現了增收致富夢。
(商南移民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