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唐鏡價格最高 漢鏡其次
銅鏡收藏與拍賣在前幾年尚是冷門,但近兩年逐漸走熱。無論是3月下旬紐約亞洲周推出的由70件銅鏡組成的“銅鏡珍藏”拍賣,還是目前正在浙江博物館舉辦的首次大規模“古鏡今照”大展,都說明了中國古代銅鏡正處在價值回歸的階段,尤其是鑄造工藝極其精美的唐代及唐以前的銅鏡。
2010年一唐鏡破紀錄拍出700萬元
銅鏡進入拍賣領域的時間并不短,但真正為收藏愛好者所了解是始于2004年初中國嘉德(微博)推出的銅鏡專場,當時的全部拍品均為民國時期知名收藏家關祖章先生的舊藏。參拍的143面銅鏡都以高于預期的價格順利成交。其中唐代脫銀庭院仕女游樂圖銅鏡以45.1萬元的價位成交,成為了內地銅鏡拍賣的最高價。此后,嘉德一直引領銅鏡拍賣。2006年的嘉德春拍推出臺灣藏家息齋藏鏡及中國歷代銅鏡拍賣,共上拍銅鏡168方,成交率57.74%,共97件,成交額490.68萬元;2007年秋拍銅鏡專場數量200件,成交額595.94萬元。2009年春拍中隋唐十二生肖四神鏡拍至112萬元,秋拍中唐代海獸葡萄鏡以268.8萬元成交。2010年有5家拍賣公司舉辦銅鏡專場,其中唐代海獸葡萄鏡以700萬元成交,打破了銅鏡拍賣的紀錄。
去年秋拍中,嘉德的“絕照覽心——德惠堂及海外收藏”銅鏡專場拍出3501.4萬元,其中一面“四神畫像鏡”以264.5萬元成交,當場最高價為一對唐代蓮葉伏龜金質對盤,以920萬元成交。嘉德之外,去年秋季,保利、翰海等也開始陸續推出銅鏡專場拍賣。保利的“四乳神獸鏡”、“淮南起照”神獸鏡都以數百萬元價格成交。
紋飾工藝是最具美學價值的部分
紋飾工藝,既反映了銅鏡的主題內涵,也是銅鏡最具美學價值的部分。它涵括了各種幾何、動植物、神獸仙人、民間故事、生活百態、祈愿祝福等,有些精美的可媲美畫作,或映照出各種社會內容:如殷商時期多用葉脈紋、平行線紋、多圈凸弦紋等,西周時期多用重環紋、鳥獸紋等,戰國時期多用山字紋、鳳鳥紋、蟠螭紋等,漢代除繼續沿用戰國鏡紋飾外,最流行的紋飾有規矩紋(博局紋)、草葉紋、星云紋、連弧銘文紋、蝙蝠形柿蒂連弧紋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則多用獸紋、變形四葉紋、瑞獸紋等;隋唐時期多用瑞獸紋、四神紋、花鳥紋、寶相花紋、海獸葡萄紋、十二生肖像紋等。唐代的狩獵紋鏡、打馬球鏡,洛陽出土的著名的螺鈿人物宴樂鏡等,都表現了唐代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此外,唐代和唐以后的銅鏡上出現了大量反映道教文化的紋飾,表現了道教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產生的影響。
宋代開始衰落明清銅鏡價值不高
中國古代青銅鑄造技術上的優勢一直為世所公認,而古銅鏡正憑著這一優勢而被世界承認,除了細如發絲的精良鑄造工藝外,銅鏡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古銅鏡另一個被追捧的原因就是經過長年的歷史積淀,反映的是傳統中國人的審美情趣以及在考古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銅鏡在我國有相當長的發展歷史,現在比較公認的是從齊家文化開始。但是銅鏡的價值并不是越古越值錢,公認銅鏡有三個輝煌的時期,分別為春秋戰國、漢代、唐代。其余時期的銅鏡都無法與這三期相比,尤其是晚期的銅鏡,比如明清時期。
宋代以后,由于部分制作工藝的失傳,而改用翻砂方法鑄造銅鏡,銅鏡制作在宋代開始衰落。明清時期玻璃鏡逐漸普及,使銅鏡結束了其實用與審美兼具的發展歷程。
從銅鏡拍賣市場來看,戰國、唐鏡價格最高,漢鏡其次,宋、元、金時期的銅鏡價格略遜,明、清時期銅鏡的價格則更低,從種類上看,戰國的山字鏡、菱紋鏡、蟠螭紋鏡,漢代的規矩鏡、神獸鏡、畫像鏡,隋唐的瑞獸葡萄鏡、花卉鏡、人物故事鏡、金銀平脫鏡、鎦金錯銀鏡等均是鏡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