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種模式也有不同的聲音。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梁銘宣認為,這種模式給白酒這類產品增加了投資品的屬性,而實際上對于酒類的收藏、交易在國外已經具備一套成熟的評級和交易機制,對產品價值的保值升值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當前我國發展并不健全,尚無完善的機制和銷售渠道,短期內難以形成所需要的“規范”。
梁銘宣還強調,目前這種新模式在我國發展尚不成熟,其蘊含著較大的投資風險和隱患,需要警惕這種虛擬交易對實體經濟帶來的沖擊。
當然,資本喜歡白酒并不是2012年才有的事。
據一位賣了14年酒的銷售高管介紹,白酒變得熱門,大約在10年前就開始了。而這些年,“熱度只不過在持續罷了。”
他給出的理由更加簡單,白酒每年都有20%的增長空間,其他哪個行業能做到。
雖然都是資本運作,但與交易中心不同的投資方式有很多。參股、注資、并購、運作上市等方式似乎更“傳統”。
相對而言,資本大佬們比較喜歡“傳統”模式。不論是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對白酒表現出的濃厚興趣,還是維維集團董事長崔桂亮的“跨界”運作,他們似乎更愿意自己花錢,自己玩。
而最新的傳聞是,聯想已經悄悄入股了安徽迎駕酒,從而成為其戰略投資者。這是繼聯想酒業入股湖南武陵、收購乾隆醉后,又一次并購白酒企業。
無可厚非的是,這次并購如果屬實,則暗合了國家支持食品行業的宏觀政策。2012年初發布的《食品行業“十二五”規劃》也顯示,“支持白酒企業形成規模化的大型釀酒企業集團、大力推動釀酒產業集群建設、繼續推動釀酒企業進入資本市場。”
對資本說不
在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投資熱潮下,總有人愿意更加冷靜客觀地對待資本,對待資本帶給白酒行業的沖擊。
泰山酒業集團總經理張銘新認為:“對行業而言,資本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企業的發展現狀不同,對待資本的態度也就不同。”
張銘新補充說,一些企業在高速發展過程中,需要外來資本的支持。他們希望通過資本進駐來加快企業的發展、調整企業機制、改變企業經營模式。“雖然一些有資本的公司找過泰山酒業,也有合作意向,但目前,我們對外來資本的欲望不是很濃、興趣不大。”
張銘新還對新金融記者透露,前段時間,一投資機構的投資部經理和市場營銷總監還拜訪過泰山酒業。“我們也安排了集團相關領導進行了接待,但沒有達成合作意向。”
“集團目前遵守‘三不’原則:不熟悉的行業不介入;不上市;外來資本不考慮。”張銘新強調。
對于外來資本,張銘新表現出了“泰山”般的沉穩。當然,這與泰山酒業自身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據泰山酒業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雖然外部經濟環境變化和行業競爭日益加劇,但泰山酒業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實現銷售收入13.8億元,利稅3.6億元,再創歷史新高,綜合實力、經濟效益繼續保持全省同行業領先地位。
然而,與其他白酒板塊的龍頭企業相比,作為魯酒龍頭的泰山酒業顯得慢了些。2011年的白酒行業繼續“高歌猛進”,行業的總產量、銷售收入、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0%、39%和49%左右。從行業發展來看,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一線企業正在上演“加速度”,中小企業則正在被邊緣化。而處于行業中間地帶的二線名酒則正面臨歷史的抉擇和市場的淘洗。
當然,張銘新也不滿意目前泰山酒業的發展現狀。即便如此,面對外來資本的誘惑,張銘新坦言:因企業性質不同,對資本的考慮也就不同。從做企業的角度來講,我們更愿意做企業的“主人”,雖然企業的發展速度會慢一些,但也要掌握企業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