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年前,一柄青銅短劍的出土令這處原本在地圖上很難找到的普通村落名揚海內外。而54年后,隨著昔日的村落被拔地而起的高樓取代,留給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鄭家洼子青銅短劍大墓陳列館的只有一片雜草叢生的破敗景象和滿院兒的溜達雞。那些珍貴的青銅短劍如今“沉睡”何處?好端端的展館為何一閑數年?這些2600年前的瑰寶何時可以重見天日?4月23日,本報記者試圖解開這些懸了多年的“問號”。
網友慕名尋墓:一片破敗
近日,網友“走遍_遼寧”在博客稱,因在導航中發現“鄭家洼子青銅大劍墓”被列為沈陽名景,且離家不遠,于是就想一探究竟,但沒想到卻是一次悲催之旅。
根據導航的指引,他在離景點幾百米處下了車,然后順著導航的指引方向走去,也不知是把位置定錯了還是導航半路發生了變化自己卻沒察覺,結果走向了離景點很遠的地方,到了地方一看,竟是一片小樹林,又問了一位路人也說不知道青銅短劍墓的位置,但他卻說出了青銅小區的位置。
轉悠了一大圈兒后,網友“走遍_遼寧”終于找到了傳說中的青銅短劍墓,但讓他無語的是,門口的大鐵門卻緊鎖著,門前懸掛的門牌已經發白,院內一片破敗景象。
省級文保單位:種著大蔥
為了驗證這名網友的所見所聞,記者來到了位于于洪區大通湖街附近的鄭家洼子青銅短劍墓遺址。透過緊鎖的大門,記者看到,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院子內竟散養著不少只溜達雞,而在展館的一側,還種著好幾壟大蔥。展館由于長時間閑置且無人維護,外墻皮脫落十分嚴重,不少處地方都能看見大片的紅磚外露,與墻外一棟棟洋氣的住宅相比顯得極不協調。展館前最顯眼的就是兩塊石碑,其中比較新的一塊碑,是2003年3月立的,上面刻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字樣。
負責看護院子的更夫告訴記者,這個展館閑置至少有五六年了,而展品早已被轉至別處保存,現在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看著這個院子。
短劍沉睡庫房:安全考慮
好端端的陳列館為何一閑數年?沈陽文物古跡保護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諸多原因導致鄭家洼子青銅短劍陳列館閑置。首先,參觀者太少,政府一直在搭錢。其次是安全跟不上,這是最終導致撤展的直接原因。
“當時還沒有保安的概念,陳列館周邊都是棚戶區,職工值夜班時精神非常緊張,現在遺址周邊環境雖然改善了,但陳列館兩側都是大道,非常空曠,仍然很僻靜,如果要重新開館的話,首先就得修房子,然后重新設置建館綜合配套設施,說白了相當于重新建一個館。”沈陽文物古跡保護研究中心的負責人說。
如今鄭家洼子青銅短劍陳列館的展品都存放在庫房內,庫房的保存條件很好。
如何彌補遺憾:寄望沈博
“13000平方米就這么荒著,這是一種遺憾也是一種浪費,我們看著也著急,希望能呼吁社會力量關注。”沈陽文物古跡保護研究中心的負責人表示,他們曾經有過一個設想,就是把青銅短劍墓遺址改建成公益性的青銅短劍文化遺址公園,但后來可能由于資金問題,方案始終未能實施。而陳列館閑置這些年來,除了個別學者打電話問問,就沒有人再關心這里。相信隨著社會進步與經濟條件的改善,這些“沉睡”在庫房的珍貴文物早晚有一天會重見天日,況且沈陽市博物館早晚要建,這些文物將是沈陽市博物館的主要展品之一。
記者了解到,有關沈陽博物館的概念早在“七五”時期就被提出,從2002年至今,建設沈陽博物館的構想被一次次重提。如果沈博能建成,放在庫房里的短劍與觀眾見面的日子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