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這更荒唐。不可否認,過量的客流確實可能會給一些公共資源帶來傷害,甚至是毀滅。但是控制客流的方式很多,比如登記制度、排隊制度等,比如一個景點每天只能接受5000人,那就登記排隊好了,先來先得,后來的等明天。世界上有很多地方都實行這種方式,早有成功的經驗,根本用不著用收費這種辦法。
北京晨報:收費的問題在哪里?
秋風:公共資源,自然是所有國民都可以接近、了解、欣賞,如果為了保護公共資源的完整性和可持續存在,通過輪流、排隊等方法控制客流量是可以的,但是收費,意味著沒有錢的人根本就沒有機會接近,等于把一部分人的權利給剝奪了,這當然是錯誤的。
重新認識公共資源
北京晨報:對于今天我們景點管理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
秋風:第一,要樹立文化和自然遺產公共所有的概念,這個公共的程度很高,是國民所有,甚至可以在更大的范圍中去看,不能把它地方化、部門化甚至是公司化。既然是公共資源,自然應該讓公眾無償地享有接觸、了解的權利。其二,國民接觸公共資源需要的一些輔助性工作,應該由政府承擔,其費用來自于稅收。如前所言,國民交的稅里面本身含有這一部分。
北京晨報:如果稅收無法承擔呢?
秋風:如果費用緊張,可以暫緩開發,可以有步驟地進行,但不能因此而收費,更不能因此而承包給私人企業。
公共資源涉及國民精神
北京晨報:為什么對公共資源要如此嚴格?
秋風:這些自然和文化的資源最終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不是一般性的產品,它涉及國民精神的養成。所以應該讓所有國民以最便利的方式接近它,最基礎的當然是免費,不能讓人因為沒錢而無法接近。所以,對公共資源的管理應該慎之又慎,最不該的,就是把它當作商品來開發。
北京晨報:那又如何發展旅游經濟呢?
秋風:還是需要加強周邊服務業的開發程度,經營不能拿公共資源當商品,但是可以發展服務業、周邊衍生產品,讓人們愿意去旅游,并感覺到舒服,這時經濟發展自然就提高了,這也是旅游經濟應有的本義。(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