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珙縣仁義鄉發現大量清代古墓。這些古墓不僅數量多,且大多保存完好,這在宜賓乃至全國都不多見。
這些古墓都是用規則的條石砌建而成,墓碑上方飛檐翹角,各種雕飾精美的圖案栩栩如生,內容大多是農耕、田園生活及古代戲曲故事。墓碑上的對聯對仗工整、字體遒勁,碑文中清楚地記載了墓主人的姓氏情況,而墓碑上銘刻記載的“光緒七年”等字樣,更有力見證了這些墓葬已歷經了130年以上的滄桑歲月。盡管許多碑文中沒有明確提及死者的家庭背景和身份情況,但墓碑上有關“欽賜正八品”“皇清待誥”和“皇清待贈”的提法,足見墓主人曾經為朝廷和當地做出過貢獻,也隱隱顯露了他們當時殷實的家境和顯赫的地位。
這些古墓三三兩兩地散落在仁義鄉的田邊地角和大山之上,雖飽經風霜,但大多保存完好。
仁義鄉干部周光余介紹說: “在仁義鄉境內,像這樣一百多到兩百年的古墓在全鄉范圍內估計有100余座,下一步我們將調查核實,并作為地方保護文物上報上級單位。”
居住在一處墓地附近的70多歲老人楊加芬說:“我們當娃兒的時候就在這里爬上爬下的,看到好看,我們就在這里玩耍,不曉得這古墓有好多年了。”
據珙縣文物管理所有關專業人士介紹,仁義鄉發現的這些古墓葬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對研究川南喪葬習俗禮儀和雕刻技藝,提供了寶貴的考古實物資料,同時也對深入研究清代各階層相關體制、風土人情和當時的民間藝術等方面的地方歷史,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中華古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