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紐約時報上刊登一篇文章:“皮影藝師或攜珍貴皮影移民美國”,文中談及的將要移民美國的皮影藝師,就是北京皮影博物館的創辦者兼館主、同為國家一級演員的崔永平和她的夫人王淑琴。
崔永平皮影藝術博物館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家集展示、收藏和表演的博物館,其中光展品就有一萬多件,既有明清、民國時期的皮影,也有河北、山東、四川、陜西等地的皮影樣本,題材廣泛,既有歷史演義、民間傳說,也有童話、寓言故事等。許多藏品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另有12萬件藏品堆在庫房里。紐約時報曾描述崔永平的博物館“展品之豐富齊全,堪比盧浮宮的繪畫藏品”。
在北京這么一個獨樹一幟的博物館,館主為什么要帶著積一生心血收藏的皮影遠渡重洋,移民美國呢?
1月的北京,蕭瑟陰冷。當記者費盡周折、一路打聽終于找到位于北京通州區南六環馬駒橋邊的博物館時,已是中午。博物館大門緊閉、悄無聲息,如同它的兩位主人低調內斂。
記者徘徊良久,始終找不到博物館的主人。還是小區守門人解開了疑團:“老崔和他的老伴走了。”
提起崔永平和他的皮影博物館,不得不提他的夫人王淑琴。1961年,二人在北京皮影劇團相遇。王淑琴18歲,崔永平16歲。兩人從切磋技藝到暗生情愫,從相知到相戀,從結婚到生子,一切都水到渠成。
1983年,他們到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的45個城市巡回演出,掌聲如雷!然而在法國一家中國皮影博物館,好多中國的皮影道具一應俱全。“外國人給我們講中國的皮影歷史!”那個刺激與屈辱啊!崔永平決心回國自己辦一個皮影博物館。
1993年,47歲的崔永平患上嚴重的中風,為建博物館積攢的錢全用在了看病上。1995年,崔永平不顧偏癱的右手,和老伴相攜走南闖北收藏皮影。他們從河北的一個村莊中搜集到一套明代描繪18層地獄酷刑的皮影;在另一村莊的垃圾堆里,找到一扎講述二戰時中國抗日的皮影。
為了開辦博物館,夫妻二人將位于繁華市區的房子賣掉,在偏僻的通州一隅買了三套民居作為場地,2004年4月,崔永平皮影藝術博物館開張了。“讓皮影這一國粹流傳后代”,終于在一個春天實現了。
作為中國第一家皮影藝術博物館,豐富的藏品讓前來參觀的外國人大開眼界。他們多次被邀請到國外演出和開講座。許多外國留學生慕名前來,“從制作到演出,學得津津有味”。
然而,在國內,崔永平夫婦卻感到他們畢生追求的藝術沒有受到尊重。
博物館遠離市中心,交通不方便,常常十天半月不見一個參觀者。偶有人來,也多是外國人。博物館靠賣門票和老兩口的工資艱難維持。“政府如果每個月有些補助哪怕100元也好啊。”有一次王淑琴曾對前去采訪的記者感嘆道。
“這么好的玩意兒,咋就沒人關心呢?”崔永平想不通。曾經有個香港老板想出300萬美元買下博物館,被他拒絕了。
“這不僅是中國的文化遺產,也是世界的文化遺產。”崔永平曾說:“說京劇是國粹,它才有300多年的歷史;皮影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有故事情節的皮影戲也超過1400年了。皮影更是國粹,國粹不能丟,丟了可惜。”
雖然平時冷清,但遇到重要節日或宣傳活動,崔永平和皮影又會被想起。2008年北京奧運會,他們在鳥巢3天演了4場。為了這些表演,崔永平和他的老伴準備了大半年。2010年年底,北京評選“百姓愛心故事”,崔永平以“皮影人生”當選。然而這些應景的節目,不能彌補老兩口的失落。他們期望的是對皮影藝術本身的關注。
老崔夫婦走了!如果今后北京沒有了皮影博物館,難道不是這個“世界城市”的遺憾?(大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