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秦俑坑第3次發掘之際,袁仲一對后輩提出一個愿望:攻克彩繪回貼技術。
陶俑出土時,有些顏料沾在泥土上一起脫落。周鐵認為,把顏料從泥土上取下來貼到陶俑上不成問題,難點在于怎么對準位置,“文物保護研究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數字化延續文物壽命?
文物保護是項奢侈的事業。吳永祺說,首先要有文保意識引導,其次要有雄厚資金和現代科技托著,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條件,搞不好文物保護。
與國內多數同行比,吳永祺是幸福的,天天爆滿的游客使他不必為文保經費而奔波,文保技術發達國家紛紛伸來橄欖枝,使他的科研人員迅速與世界接軌,比如與比利時楊森公司合作研究秦俑遺址及相關文物的防霉保護,與美國沙漠研究所合作研究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室內大氣污染特征等。
以保管部為例,現有化學、微生物、激光拉曼、文物保存環境4個實驗室,所配儀器設備已與德國同行看齊。周鐵說,這些設備總價值五六百萬元。
文物保護的未來之路,吳永祺認為數字化是其中一個重要方向,以使文物的壽命真正永久延續,比如秦陵地宮,他希望將來出現一種技術,不用開膛破肚就能看到《史記》里描述的秦陵地宮:“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