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十四:從陶器上發現二十二種符號,是我國原始文字的雛形。
秘密十五:發掘于半坡遺址石硯,其中的一個硯池中至今還附著有紅色顏料,堪稱最古老的“文房四寶”。
秘密十六:窖穴中18厘米厚的碳化粟,以及出土的帶蓋陶罐里面還裝有粟(俗稱谷子)的朽殼。這表明當時半坡人已經培育出了“粟”這種農作物,并將其作為主要的糧食。出土的石磨盤和石磨棒都有明顯的使用痕跡,用于碾磨粟米。
秘密十七:從出土的布紋陶缽上的印痕得知,當時人們紡的線,最細的僅0.5毫米;他們織的布,質地較細密的,每平方厘米經緯線達到12根,線徑約0.84毫米。布的織法與近現代農家的土布相仿。
秘密十八:半坡人已經具有較強的審美意識,我國傳統的挽髻插笄的發式,半坡先民就是最早發明和使用者之一。
另外,1957年,郭沫若先生為西安半坡博物館題寫的“半坡遺趾”,為什么用“趾”而不是“址”?或成千古之謎。而鮮為人知的是,清華大學教授吳冠英為2008年奧運會設計的福娃,創意源自半坡人面魚網紋陶盆圖案的啟迪。
No.2不及格的“三大原因”
半坡遺址的發現,轟動世界,影響深遠。西安半坡博物館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評定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采訪了解到,在西安半坡博物館歷史最好時期的1998年、1999年、2000年連年年接待量超過100萬人次,但從2002年之后,接待量銳減至10至40萬人次。接待量如此大幅度下跌,本已令人惋惜,更加令人尷尬的是,在最新的“國考”中,西安半坡博物館得分不及格,面臨降級的風險。
中國博物館協會按照國家文物局要求,于2011年6月至12月對全國國家一級博物館2010年度的運行情況按照總分100分的標準進行了評估,60分為及格,并于2012年5月18日公布了全國82家“國家一級博物館”成績單。成績單顯示,有66家及格,16家不及格。
成績單顯示,西安半坡博物館總分 57.3076分,在全國82家國家一級博物館中排第78位,倒數第5名。其中,在分項評估中,西安半坡博物館“科學研究”列46名,“公共關系與社會服務”列56名,“藏品管理”列70名,“管理與發展建設”列74名,“陳列展覽與社會教育”列79名。由此可見,西安半坡博物館主要問題出在“藏品管理”、“陳列展覽與社會教育”、“管理與發展建設”三大方面。
成績單還顯示,在82家國家一級博物館中有35家地市級及以下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位列34位,倒數第2;在6家遺址類博物館中位列第5位,倒數第2;在觀眾數量方面,2010年度的接待量13.7萬人次,位列80位,倒數第3名。 No.3 “四大問題”困擾發展
當日下午,記者在西安半坡博物館聯系到副館長何周德,交談中了解到困擾西安半坡博物館發展的“四大問題”。
問題一:經費不足,嚴重制約發展。
展館均未安裝空調設備,處于“可以配備起空調,養不起空調”的狀態。
展館急需擴建2000平方米,但因無力擴建,長期難以豐富展品陳列。50多年來從野外搜集到墓葬、房屋標本50多件(套)、化石近萬件,如今堆放在一個臨時庫房中,急需新建一個2000平方米的標本庫,至今無力建設,影響文物保護、研究和陳列。北邊的一個展館在汶川地震中受損,被鑒定為危房,但無力翻新。
原來館里的自辦學術研究刊物也已停辦。
問題二:“土遺址”保護成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