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繡,中國四大名繡之一,已有3000年歷史。作為蜀繡的兩大流派之一,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重慶蜀繡曾暢銷海內外。如今,蜀繡面臨嚴重發展瓶頸,從業者大都經營慘淡。蜀繡為何沒落?出路又在哪里?近日,本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洪崖洞,“胡大媽繡坊”,沒有客人。店員說,這是蜀繡市級傳承人胡慧琴開的繡坊。這位店員告訴記者,每個月能賣幾千元,除了房租、水電等成本,所剩無幾。
繡坊開了半年就關門
日前,在渝中區張家花園一棟老居民屋內,記者見到了蜀繡重慶市級傳承人胡慧琴,她正在繡著鴛鴦戲水圖。雖然已69歲,胡慧琴依舊手指靈活,針下的鴛鴦栩栩如生。
17歲進入重慶挑花刺繡廠學習蜀繡,胡慧琴已和蜀繡打了半個世紀交道。其代表作《列寧》曾作為國禮送到前蘇聯。重慶挑花刺繡廠倒閉后,剩下的手繡業務骨干要么離世,要么改行。
2000年,蜀繡廠倒閉后胡慧琴曾在小龍坎開了間繡坊,但由于繡品價高難賣,加上繡莊的房租、水電等,每月的成本花費很高。在艱難維持了半年后,“胡大媽繡坊”最終關門。2001年,她又轉戰磁器口,但同樣不到一年便關門大吉。
目前,胡慧琴又在洪崖洞開了一間繡坊,但只能針對外地來渝的“散客”,零星賣些小繡品,年銷售額只有幾萬元,除去房租、水電,只能勉強維持。
從業者大部分經營慘淡
蜀繡的刺繡方法分12大類,僅針法就有120余種,每一針都相當講究,如果走錯一針,整幅蜀繡就廢了。胡慧琴說,一般熟手,做單面繡要數周,雙面異彩要做半年,而異形異彩差不多要一年。因此,蜀繡產品成本極高,一般作品要數千元,精品則高達數萬元至百萬不等。
目前,重慶地區類似胡慧琴的蜀繡作坊,主要分布在渝中區,全市共十余家。除了蜀繡大師康寧的作坊經營紅火外,其余都十分慘淡。
探因
營銷乏力 品牌知名度逐漸下降
重慶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彭勇表示,大師們常常花大量時間繪制做工精良的作品,但是在市場運作上基本是空白。
由于大多數蜀繡從業者經營慘淡,沒有能力大規模進行廣告營銷。彭勇表示,沒有專業營銷人員策劃、宣傳,蜀繡的知名度逐漸下降,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產品賣不出去,從業者經營慘淡,無力加大營銷投入,品牌影響力進一步降低。
重慶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何發美說,目前,蜀繡從業者大都以作坊的方式存在,各自為政,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品牌。
同時,重慶的民間藝術絕活很多,但缺少大型藝術品市場。何發美稱,目前,重慶藝術品市場主要集中在磁器口、洪崖洞、大禮堂,規模小且散亂。如果沒有內行介紹,外來游客想要買到正宗、優質的蜀繡十分困難。
創新不足 產品多年來變化不大
蜀繡的技術創新明顯滯后。彭勇說,蘇繡大膽創新,刺繡方法多次改進,其品種更新速度每年達20%以上,而蜀繡品種多年來幾乎沒有變化。
“迫于生存的壓力,不少蜀繡從業者缺乏創新能力。”重慶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何發美稱,多數從業者在蜀繡技藝方面很少有突破,沒有獨特的產品問世,很難得到市場的認可。
同時,政策扶持效果不明顯。何發美介紹,2006年,市政府落實了傳統工藝美術保護發展專項資金。專項資金從最初一年200萬,增加到現在一年500萬,但蜀繡分到的不到10%。
破冰
培育品牌注冊集體商標 產品人無我有
“要讓蜀繡重新煥發青春,技術創新是核心競爭力。”重慶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彭勇表示,建議和川美等美術院校建立合作機制,定期培訓,讓蜀繡的色彩、圖案等內容不斷創新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