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61年來最大暴雨突襲北京,這座千年古城遭遇了入夏后最嚴峻的一次考驗。危急關頭,人們身上閃現出了守望相助的精神,那些結隊前往機場的愛心車主、恪盡職守最終因公殉職的派出所所長、用身體守護井蓋口為路人預警的環衛工人,在冰冷的雨夜為我們帶來溫暖。
暴雨之后,北京的城市功能迅速恢復。人們的生活工作恢復正常的同時,也在反思北京市在應急管理能力、地下排水系統等方面的提升空間。于是,巴黎等國際大都市排水防澇的經驗,一時頗受關注。
巴黎地下排水系統規模龐大、設計合理、建設有序,一直以來是世界多國學習的典范,驕傲的巴黎人甚至還將下水道的一截開發成了博物館。
從位于埃菲爾鐵塔東側的樓梯一步步往下走,進入一段經過整修的下水道,就抵達了下水道博物館。從盧泰西亞時代至今,巴黎的排水技術和水質改良的發展歷程以圖片的形式呈現在游客面前。下水道博物館的整個游覽過程大約需要1小時。游覽者可以看到波斯蓋特大街的地下水管、科尼亞克·杰伊街道的下水道設施、巴黎南部排水管的起點……游覽過程中,清沙船、老抽水泵等清淤作業工具以及一些模型觸手可及。游走在陰冷的坑道里,以往排污人員利用這些工具進行排水工作的情景仿佛浮現在眼前。
1370年,巴黎的排水網絡只是一小段由磚砌成的拱形下水道。如今人們看到的交錯復雜的下水道,是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而來的。1850年,豪斯曼公爵出任塞納河省省長,他攜手工程師歐仁·貝爾格朗擴建巴黎的排污水道網絡和巴黎的供水系統。在他們的努力下,這個龐大的地下水道不僅成為雙重供水系統(飲用水和非飲用水),到1878年時,它已經是一個長約600公里的排水系統了。之后,貝爾格朗的繼承人完善并發展了巴黎的下水道網絡。如今,整個巴黎排水系統隧道長達2400公里,這幾乎是北京到深圳的距離,也超過了巴黎地鐵的總長度。
毫不夸張地說,這個龐大的下水道網絡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完全可以稱作一個地下迷宮。如今,為了方便下水道清潔工作業,每條下水道都標上了與地面街道對應的名稱——只要熟悉巴黎街道,就不會在這個“迷宮”里迷路。(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