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謀求“軍事工程師”一職
達·芬奇31歲時離開故鄉佛羅倫薩前往米蘭,當時他給米蘭的最高統治者、米蘭大公魯多維柯斯弗查寫了封求職信,希望謀得一個軍事工程師的職位,其后得以錄用,供職16年。這封求職信就是著名的《致米蘭大公書》。在信中,達·芬奇列舉了自己人作戰機械發明,包括堅固的橋梁、投石機、裝有大炮的鐵甲車等。
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意大利戰事頻繁,達·芬奇如同中國戰國時代的謀士,設計出很多戰爭機械,獻給當時各政治勢力的統治者。本次展出的達·芬奇軍事設計包括投石機、戰斗馬車、坦克等,由于當時的戰爭必須近身相搏,仍舊十分血腥殘忍,往往會造成可怕的肢體傷害,這些設計全都是以造成敵方最大傷亡,同時又能保障使用者的安全為目的。
世界上第一輛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誕生,而達芬奇的“坦克”顯然早得多。從設計手稿上看,中心有機械操縱桿和齒輪,使車身可朝不同方向走動和轉動,還配備了多門大炮可同時開炮。達·芬奇這樣描述這種裝甲坦克:“它可以依靠自己的火炮緊緊靠攏敵人,并且沒有任何一隊士兵可以突破它。步兵可以緊隨其后快速前進而不受傷害。”這就是現代坦克的前身。
著迷于“上天下海”
在這片可以“飛”的展區,會看到各種各樣“翅膀”,滑翔器、飛行器、空氣螺旋槳等等。在達·芬奇的筆記中,曾記載他從孩提時期開始,就夢想著能如同鳥兒一般在天空飛翔。達·芬奇留下許多飛行器的設計圖,早期他模擬鳥類的翅膀,設計機械裝置讓人飛起來。他可能發現這種方法并不可行,于是在后期改用風力的設計。
“飛行器”是達芬奇最著名的繪圖之一,繪圖非常精確,并附有實用的批注。一個人在平臺伸開身體,并把腳放在鐙索麗,這樣就可以一只腳抬升機翼,一只腳降低機翼。現在大家并不清楚達·芬奇是否已成功打造出飛行器,但達·芬奇那顆充滿無限想象力的腦袋里,關于飛行的夢想與實現,是最令人驚奇的發明!
水下的世界,是達·芬奇另一個非常著迷的世界,他是第一位發明潛水衣、水肺、救生圈及潛水艇的人。這些現場展示的潛水衣既有呼氣管和吸氣管,還有玻璃的眼罩。令人訝異的是,具有獨立呼吸設備的“潛水衣”真正意義上的出現是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遠在幾百年前的達·芬奇為何如此超越?“穿越”大概是最不可思議又最合適的解釋。
按照他的理論,水是控制這個宇宙的元素。達·芬奇相信,如果他可以了解水如何在土地與大氣中移動,就能發現造物者之謎。為了解水而不斷探索,他設計出可以讓人通過水中或運送過水面的器具,像是船只、橋梁,甚至是行走于水上的工具,如同達·芬奇想要靠飛行器征服重力一樣,這些設計也反映出他想要支配水這項元素,為達到實用目的而操控它。
打造能敲鼓的機器人
“達芬奇的科學密碼”曾在多國展出,但“機器人”是本次展覽增設的一項內容。在達·芬奇眾多設計中,一幅畫于1495年的素描是一個機器人,有著人類的形體,靠著機械構造而能自動,被稱為“敲鼓的機器人”,許多參觀者經過它的身邊總要抓起它的“手”輕輕敲打一下,“原來真的可以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