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私、查稅與油畫市場現狀
2011年12月9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下發《關于2012年關稅實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決定從2012年起,油畫、粉畫及其他手繪畫原件,雕版畫、印制畫、石印畫的原本,各種材料制的雕塑品原件的進口關稅稅率由12%降至6%(暫行一年)。涉及的藝術品類主要是油畫及當代藝術。在稅負沉重的中國,此次稅率下調沒有得到好評,還引發大范圍的稅率討論。有從業者指出,藝術品進口除關稅外,還需繳納17%的增值稅,稅收依然過高。
四月初,爆發了海關查稅風波,數家藝術品運輸公司卷入,涉及北京、上海一些“很著名”畫廊及“五六個藝術品經紀人和藏家”。媒體報道,北京某知名金融機構的藝術基金負責人及一位當代著名藝術家也被卷入。
有趣的是,有些媒體和業內人士,刻意回避涉案者走私逃稅的違法事實,引用相關利益者的片面言辭,直斥稅收的不合理性。
查稅風波充分暴露了當代藝術市場的亂象——首先是畫廊、藝術機構、運輸公司違法經營、走私逃稅跡象普遍存在,否則不會在行業內產生“山雨欲來風滿樓”和“人人自危”之勢。“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關稅高并不是違法的理由,走私逃稅在任何國家都要承擔責任。其次是經營機構和藝術家參與價格炒作。
上述是政策面的現狀,再看市場面的情況。先看看歐美市場,據著名藝術傳媒Artinfo匯編的“春拍成交價Top10”統計,今春全球藝術品成交前十名的藝術品,最低成交價3360萬美元,超過兩億元人民幣。蘇富比(微博)紐約5月2日印象派、現代藝術夜場拍出的愛德華·蒙克1895年作品《吶喊》以1.199億美元居首。入闈的還有馬克·羅斯科1961年作《橙、紅、黃》,弗蘭西斯·培根1964年作《自畫像》、1976年作《鏡中書寫的人像》,羅伊·利希滕斯坦1964年作《熟睡的女孩》,安迪·沃霍爾1963年作《兩個埃爾維斯》,胡安·米羅1927年作《繪畫》,伊夫·克萊因1962年作《火顏NO.1》,伊夫·克萊因1960年作《藍玫瑰》,約翰·康斯特布爾1824年作《船閘》。歐美市場創造的價格讓中國市場望塵莫及。今春,中國市場成交價過億元人民幣的藝術品五件:香港成交的北宋汝窯葵花洗、明代宣德青花高足碗,北京拍出的李可染《韶山》和《萬山紅遍》及整體拍賣的過云樓藏書,油畫和當代藝術作品缺位。
中國油畫及當代藝術經歷了2006年至2008年的瘋狂炒作,2009年后泡沫漸破,元氣大傷,當年初生牛犢不怕虎,劍指西方市場的大無畏豪情早偃旗息鼓了。當代藝術專場退出歐美市場后,海外市場全線潰退,什么“F4”“四大天王”,不過是過眼云煙罷了!
今春香港和北京兩大油畫、當代藝術拍賣中心,并未出現令人振奮的異景,各公司的成交額、成交價較去年繼續大幅下滑。
中國油畫的本土化進程只有百余年歷史,但是在動蕩的社會背景下,還是表現出了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流派。在市場的推動下,無論是哪一種曾經的探索、嘗試,無論成功與否,只要能夠搜羅到的作品,都被歸納到各種各樣的概念、流派、主義、社團等名目之下推上拍場。什么老油畫、前輩大師、紅色經典、傷痕美術、新潮美術、寫實主義、觀念藝術、表現主義等等,名目繁多,足令初入門者目不暇接。而在從業者,這些名詞被運用得得心應手,什么時間突出什么,操作輕車路熟。當代藝術炒不動了,那就重提老油畫;老油畫價高了,那就紅色經典,然后寫實主義;市場都不好了,那就舉起所謂“70后”“80后”的旗號,美其名曰:消費、收藏兩相宜,即便保值增值不成,也還能起到裝飾室內的美化效果。很多當代藝術品所表現的內容毫無美感可言,根本不適合作為室內陳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