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收藏”,往往是指將書法、墨寶、畫作、玉用各種展架、藏冊精心裝幀、收集起來。如今,在當代藝術語境下,這樣的“收藏”定義似乎有些狹隘。國際上,收藏當代藝術,早已成為一種潮流,而在中國還屬剛剛興起。德國著名的當代藝術評論家烏蘇拉·帕南斯·布勒教授曾說:“中國的藏家在購買藝術品時,往往更加看重藝術品的歷史價值,喜歡蓋棺論定的東西。”這應該是中國當代藝術在目前相對而言頗受冷遇和爭議的原因之一。不過,當代藝術的收藏群體中也有這樣一類,他們認為,收藏,不僅可以收藏過去,同樣可以收藏當下,收藏未來,而且這一切僅源于興趣,源于愛好,源于一種生活方式。
收藏與生活經歷相關的作品
收藏,是一種藝術的生活方式,這是喬志兵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收藏藝術品,藝術也已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閑暇之時,他會經常光顧各種藝博會,游走于世界各大美術館,樂此不疲。談及個人收藏,喬志兵說這取決于個人的趣味和愛好。他在購買作品時,對藝術家的要求很高,然后再挑選滿意的作品。目前,他的藏品已有百余件,主要是關注與自己生活經歷有關的作品,以雕塑居多,包括安東尼·格穆雷、宮島達男等的作品。但他在收藏中不局限于作品的材質,而是主要看藝術家所傳達的思想。當看到自己喜歡的作品時,他會與創作作品的藝術家接觸,交流后逐漸成為朋友。他一般會持續關注他認為有“才氣”的藝術家,而且每年都會購買他們的作品。所謂有“才氣”的藝術家分很多種,喬志兵說:“我理解的是一種大智慧,而非小聰明。過眼多了,自然能區分好壞。”
收藏已經成為他的一種習慣,基本上每個月都會買作品,所以,市場行情的好壞對他影響并不大。在他看來,2008年金融危機,藏家的可選擇性反而更大,能買到很多難得的好作品。喬志兵認為他的收藏,包括整個當代藝術的收藏,還處于初級階段。他說當代藝術從市場形成到現在才短短幾年,甚至談不上收藏脈絡,藏家會隨著藝術家的成長不斷增加、調整自己的藏品,“尋找能收得著,藏得住的藝術作品”,多年以后會自然形成一定的脈絡。
對于自己的藏品,喬志兵毫不吝嗇,經常會有人找他借作品參展,他喜歡把藏品展示給大家,喜歡把藝術作品放在公共空間,讓公眾參觀分享藝術。
收藏只選績優股
張蘭是收藏當代藝術比較早且前衛的收藏家之一。她似乎把企業經營中的開拓精神付諸于當代藝術的收藏,其關注的作品形式多樣,包括油畫、雕塑、裝置、影像等不同媒材。“它們能帶給人們一種灑脫、自由、極其個性的精神,仿佛透露給我們很多‘未來性’信息,好的作品融入了藝術家的力量和思想。”在秋色宜人的午后,她靜若秋水般描述著自己的收藏體驗。她強調,既是“當代”,就應該具備一種引領和創造性的姿態。
目前,她大約擁有兩三百件當代藝術藏品,其中不乏國內外的名家名作,包括達明·赫斯特、安迪·沃霍爾、白南準、黃永平、陳真、徐冰、蔡國強、方力鈞、周春芽、張曉剛(微博)等藝術家的作品。她的收藏比較“隨性”,沒有專業的藝術品經紀人,完全依靠自己的直覺和對藝術的理解,她會綜合考慮藝術家的藝術造詣、修養和作品的文化內涵等因素。在她看來,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便決定了一個收藏家的收藏脈絡,其中獨到的眼光尤為重要。以達明·赫斯特為例,張蘭收藏了他的《藥片》、《手臂》、《手術刀》等作品,她看好作品中傳遞出的“力量感”,認為整個作品無疑具備前瞻性。“如果把藝術品比作股票,我看不準潛力股,只選績優股。”她笑言。其收藏標準有三:選擇世界上有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作品;首選藝術家的精品之作;對于優秀的高產藝術家,她會限定購買作品的數量。看似簡單的評述,其實背后做足了基礎功課。“有影響力比較優秀的藝術家,我會關注其近10年作品價格的走向、變化,并對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對比。”可見每件藏品都是由張蘭精挑細選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