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學術價值的研究、梳理:公藏機構勝。
公藏機構作為最重要的藝術品收藏機構,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藝術品被保存在博物館和美術館,可以得到更好的傳承,一般不會散失,便于供專家學者集中研究、展示。”廣東省博物館研究院朱萬章認為,博物館、美術館是最好的藝術品保存機構之一,隨著辦館理念的現代化,以前那種秘而不宣的狀態在逐步改善,防盜措施也在不斷改進中。在關予看來,藝術品的倉儲要求比較高,對溫度、濕度、光線、場地空間,包括藝術品學術價值的研究和梳理,這些方面文博機構比大部分個人藏家專業且有機制保障;其次,收藏保存藝術品需要耗費相當成本,國家和地方政府提出文博機構的館藏,還是有一定的資金持續性支持。
公藏機構這些優勢正是私藏機構的弱勢。關予認為,大部分私人藏家沒有專業的藝術品管理知識,需要后期補課。第二方面,私人藏家能否給予長久的資金保障是最大的考驗。她舉例,英國鐵路資金在英國是有大資金支持的、專業性較強的藝術基金,運作周期長達20年,其中藝術品的儲藏、管理和運輸是個難題,所以他們也不得不采取大量借展的方法,一是降低自己在管理上的成本,二是同時大大提高藏品的知名度。
開放度和靈活性:私藏機構勝。
當然,公藏機構的問題在于過分保守,這也正是私藏機構能夠避開的短處。劉大川認為,私人博物館和藝術機構往往可以和社會各界共同舉辦各種的商業活動,而這正是公立博物館機構所敬而遠之的,“國外的博物館往往是基金會、董事會管理,而我們是大眾服務機構,館員也是事業單位的編制,和醫院、學校屬于同一個系統,各有運作的方法,各有利弊。比如公有博物館每一年的經費來源很穩定,不用費心思去獲得捐款來運作,但是我們舉行的展覽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舉辦小眾的個性化的展覽會有所顧慮,相對保守一點。而國外的博物館需要不停的經費來源,舉辦活動獲得社會各界的支持,所以他們更開放和靈活”。
不過,朱萬章也承認,隨著經濟的發展,有一些私營機構所辦的藝術品保存機構也不錯,與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家機構相得益彰。私人博物館和公藏機構的并存和互補已經在發生,“如果有民眾需要進行某些方面的資料搜集和研究,可以先到公藏機構做全面的了解,再到這種小博物館進行專項的研究”。
相關鏈接
那些失竊的博物館名畫
1990年美國波士頓市的伊莎貝拉·斯圖亞特·加德納博物館名畫失竊。當時,兩名竊賊假扮警察混入該博物館內部,共盜走了總價值高達3億美元(1.86億英鎊)的藝術品,其中包括維梅爾、倫勃朗和馬奈等名家的畫作,迄今為止,這些失竊畫作仍然杳無蹤跡。
1991年4月,兩名蒙面武裝盜賊從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館盜走20幅畫作,總價值約5億美元。但不到一小時,畫作被從盜賊逃亡所乘車上尋回。
2010年,法國首都巴黎的現代藝術博物館也遭遇竊案,導致包括畢加索和馬蒂斯在內的5幅名畫被盜,損失高達1.24億美元。
2012年10月,荷蘭鹿特丹市的康索當代藝術中心遭竊,包括畢加索、莫奈等名家作品在內的7件畫作被盜,畫作總估價超過10億人民幣。(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