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始,重慶市的文物工作者們將首次啟動一項龐大的工作———利用4年時間,摸清重慶市可移動文物的家底,為它們逐一建立起屬于自己的電子身份證。同時,我國其它省市也將相繼啟動這一全國范圍的普查工作。
究竟有多少國寶藏身重慶市?昨天,市文物局博物館副處長黃宇星說,4年后將全部見分曉。
普查所有國有文物
黃宇星說,此次普查的范圍,首次不再僅限于文博系統內部,而是向全國所有系統擴展開來。這就包括重慶市區域內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
哪些物品屬于可移動文物范圍之內呢?黃宇星說,可移動文物指的是1949年(含)以前,反映歷史上某個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重要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也將在此次普查范圍之內。
黃宇星說,普查工作將于本月內啟動,到2015年底之前,文物工作者們將以區縣為基礎,開展文物普查認定和信息數據登錄。2016年,文物工作者們將進行普查資料的整理、匯總、數據庫建設和發布普查結果。
“屆時,重慶市究竟有多少國有可移動文物,它們的保存情況如何,都將清楚明晰地記錄在案。”黃宇星說。
重慶市文博系統藏3萬件國寶
在普查開始前,重慶市文博系統收藏的可移動文物數量究竟有多少呢?
黃宇星說,根據前期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重慶市文博系統共藏有78萬余件可移動文物,僅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微博]內,就收藏有18萬件。在這些可移動文物中,經過全國專家評審,共有近3萬件可移動文物屬于國寶級。其中,全國一級文物就有1405件。
除了登記在冊的國寶之外,其它的可移動文物目前都只有紙質檔案。黃宇星說,4年后,這一狀況將不復存在,文物專家們將對普查登記的每一件可移動文物都打造一張屬于它們自己的電子身份證。
在這張存于網絡之上的電子身份證內,不僅將有文物的照片、名字、年代等基本信息,還將包括這件文物如今的保存狀況、完殘程度、來源方式等十余項資料。“屆時,專家們只需登錄網絡,輕點鼠標就可馬上查閱到每一件文物的資料。”黃宇星說。
此外,來自全市乃至全國的文物專家們,還將對新登記在冊的可移動文物進行認定和鑒定。(重慶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