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不是一件易事。由于父親的很多資料、作品時隔已久,郎志麗不知道究竟下落在哪,最后只能和老伴辦了一張國家圖書館的閱覽證,每天去那里查閱資料。更難的是,由于申遺需要的文字材料都必須為電子版,近70歲的老伴又從頭學起了拼音打字。“一開始打一個字就得半天,后來慢慢練習才快了些,真是難為他了。”提起 “面人郎”申遺的事情,郎志麗總是覺得自己太自私,只顧著捏作品,卻把最瑣碎的麻煩事交給了同樣需要時間創(chuàng)作的老伴。
如今,年過古稀的郎志麗只想再多做一些細活,多教一些學生。除了帶兩個徒弟,她還經(jīng)常給中小學生講課。“上周就有東交民巷小學的六七個孩子來家里,他們還錄了視頻,帶回去給沒來的孩子講。”郎志麗說,面塑的技巧固然很重要,但它最難的地方還在于學習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知識和歷史背景,“做歷史人物,不知道歷史情節(jié)當然就沒法表示;做戲曲故事,沒看過戲也就不可能捏像樣。”
從閑不住的小手抓起面團那一刻入行
郎志麗剛上大學的外孫女雅淇,已成為同齡人中捏面人的小高手。“說實話,我已經(jīng)記不太清楚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學習捏面人的了。”雅淇說,她從小就在姥姥家長大,看著姥姥每天都捏面人,自己也覺得特別好玩。雖然并沒有其他人告訴自己應該學這門手藝,但小孩的手本來就閑不住,不知道是什么時候隨手抓起了一塊彩色面團,就應該算是開始入行學藝了。
雅淇回憶,小時候愛犯困,“那時候,每天從早晨開始學捏娃娃,吃完飯后再接著捏。到捏娃娃的臉時,我就已經(jīng)困得睜不開眼了,總是把娃娃的臉捏走形,這時,姥姥就要領著我重新來過。”雅淇說,現(xiàn)在想想,姥姥對自己是偏愛一些的,即使是說教也透著一絲微笑。
五六歲捏出第一個成品小動物,接著學習娃娃、侍女,小學、中學,雅淇每到寒暑假都會跟著姥姥學捏面人,捏制的作品還曾多次在中小學生的文藝比賽中獲獎。在郎志麗家,記者看到了雅淇捏制的福娃,憨態(tài)可掬的卡通人物,帶著充滿孩子氣的天真表情。在2008年汶川地震時,雅淇還曾創(chuàng)作了一幅名為《風華少年》的作品,生動地重現(xiàn)了那個英勇少年在廢墟中救人的故事。
如今已經(jīng)上大學的雅淇,仍然沒有間斷學習面塑。這個寒假,她正跟姥姥學習在核桃里捏人物的“微雕”技巧。“身邊的同學看到我捏面人,都覺得很神奇,也會喊著讓我?guī)麄內(nèi)ダ牙鸭铱纯础?rdquo;雅淇說,每次帶同學去,姥姥都會很熱情地接待。在雅淇眼里,姥姥是一個有些傳奇色彩的人,也是一個與自己很親近的普通人,很細心、很慈祥,把大部分時間都給了面塑世界。
補白
面塑溯源
“面塑”俗稱“面人”,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的“俑”和漢朝的“傀儡”,在漢代已有文字記載。最早,人們把面制品蒸制成一定的形象,作為節(jié)日饋贈、裝飾的信物和標志。到了明代,面塑逐漸脫離食用功能,演變成單純的藝術形式獨立存在,并逐漸形成多個流派。
面塑所用的面,是用江米面和普通面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加水和好,上鍋蒸熟。實際上,在和面的時候還會加上一些蜂蜜和防腐防裂的配料,這樣能使面塑保存數(shù)十年甚至上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