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生前捐贈了包括青銅器、甲骨片、字畫、陶器等在內的8000多件文物、2000多冊圖書,現在能看到的只是一本裝訂精美的畫冊——《楊魯安藏珍館藏品菁華》了”。楊魯安的女婿張智強一邊翻看,一邊說,“這是父親一輩子的心血。可是在捐贈過后,滿是困境。”
正是這批珍貴的文物,在13年間相繼經歷了捐贈、展出、懷疑“失蹤”、基金會建立未果、重新開展等,引發了人們對于文物捐贈后的維權思考。
楊魯安,原名楊繼曾,1928年5月15日生于天津回族商人家庭,祖父喜好收藏古董,父親曾經營過古玩店。在家庭的熏陶下,楊魯安在學生時代就開始了早期的收藏。1951年南開大學畢業后,為支援西北建設來到當時的綏遠(即呼和浩特),之后一直在呼和浩特市工作、生活。楊老先生于2009年4月30日在呼和浩特逝世,享年81歲。生前曾為內蒙古博物館顧問、內蒙古北疆印社社長、內蒙古錢幣學會副會長、內蒙古文史研究館館員、呼和浩特書畫院顧問。
捐贈之初
事情還要追溯到2000年。2000年,楊魯安老先生將自己畢生收藏的包括青銅器、甲骨片、古錢幣、碑帖等在內的8328件(套)文物以及2534本圖書捐給了呼和浩特市。
楊魯安先生的徒弟、內蒙古師范大學教授張樹天告訴記者:“這些文物的整理、分類、登記工作進行了兩年。”
張教授說:“這些文物貫穿歷史、類型豐富。其中一塊商代的甲骨片,記載了13個月,這就以實物證明了我國在商代邊有閏月的立法。還有宋代拓本,都是非常珍貴的。”
2003年8月1日,“楊魯安藏珍館”對外開放。該館位于呼和浩特博物館——清·和碩恪靖公主府古建筑群內,屬國家事業單位,開辟了12個展廳陳列和展出捐獻的文物、圖書,大批游客慕名而來。與此同時,2004年4月,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為鼓勵楊魯安先生的義舉,頒發了獎金150萬元,楊魯安先生提議將其中100萬用于建立“楊魯安文化獎勵基金”,基金利息獎勵對文化藝術事業做出貢獻的人員。
家屬之疑
2005年7月,“楊魯安藏珍館”所在地公主府古建筑群進行復原修繕,因此,藏珍館撤展并閉館。閉館后,8000多件文物一度“消失”;基金會也“下落不明”,至今沒有成立。
張智強一直想知道,這些文物去了哪里,保存是否妥當,是否還能繼續開館展覽。
2009年楊老先生辭世后,他的女兒楊曉香和女婿張智強繼續為文物的重新面世和基金會的成立而奔走。
直至2013年6月,楊魯安藏珍館負責人及楊魯安女兒女婿、楊魯安學生、生前好友、呼和浩特市文化局相關負責人、呼和浩特市博物館負責人及媒體記者才共同來到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現場查看了楊魯安藏珍館收藏的部分文物藏品。
然而張智強告訴記者:“我們只是在一個倉庫里查看了部分文物藏品,不知道這些文物是否全部保存完整。”
張樹天也表示了擔憂:“有些書畫作品對保存環境要求高,濕度、溫度都會影響文物的完整度。”
張智強在做這些努力的時候,也曾質疑,到底捐贈文物后,捐贈人及家屬對這些文物,還有什么權利和義務。是完全聽從政府安排,還是自己可以有所作為?
距離楊老先生提出建立基金會已經過去九年,張智強介紹,在這九年中,呼和浩特文化局工作人員與他就“楊魯安基金會”的設立問題進行的協商不計其數。但始終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不知道我們可以協助政府做些什么?”張智強滿臉憂慮。他文件夾里存放著一張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發布的文件,內容是關于《呼和浩特市文化局成立楊魯安文化基金會的請示》的批復,“自治區文化廳同意呼和浩特市文化局成立楊魯安文化基金會”。文件印發時間為2011年11月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