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客棧現狀
“古舊又不失舒適感。”“體驗蘇州生活的臨時新家。”……這是2008年江蘇蘇州鈕家巷33號平江客棧入選“中國最不能錯過的10個客棧”時的評價,然而,誰能想到,5年之前,它是一個有著21戶居民和1個旅游鞋帽廠倉庫的民居建筑群——方宅。
方宅目前為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筑。“控制保護建筑是蘇州對具有一定價值,但是尚未列入文保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建立的保護機制。”蘇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尹占群說。
從傳統民居到民居客棧,方宅作為控制保護建筑,經過再利用“活”了起來,而在提供蘇式傳統居住生活體驗的同時,方宅的文化遺產價值也得到了延續。
平江路的保護整治
方宅占地2091平方米,四路四進,是較為典型的清代蘇式傳統民居建筑。在維修保護之前,它卻是個名副其實的“大雜院”:21戶居民和1個旅游鞋帽廠倉庫占據在這里,公房、私房、廠房混雜,產權復雜。“由于年久失修,建筑破損較為嚴重,違章搭建、亂拉電線等不合理使用情況嚴重,急需維修保護、整治改善。”蘇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錢兆悅說。
2003年,平江路保護整治工程啟動,不僅使平江路沿線的文保單位和歷史建筑得到修繕,也為方宅的保護利用提供了契機。根據平江歷史街區保護與整治規劃,平江歷史街區保護整治有限責任公司前期動遷安置了方宅內所有居民,同時搬遷了方宅內的廠房。之后,方宅各類產權統一轉移為國有產權。
“大雜院”變成了“空院”,下一步就是修復和利用,資金瓶頸卻成了一道難以繞過的坎。2004年,蘇州榮譽市民王敏剛受邀來到平江路,被平江路河街相鄰的建筑風貌和親水人居環境打動,參與到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項目中來。經過專業機構的綜合評審,王敏剛成了方宅業主,獲得方宅使用權,方宅得以全面修繕和有效利用。
“古建老宅的保護修繕和利用是一項綜合性工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修繕、保護和利用,是我們一直在探索和實踐的方向。”尹占群說。近年來,《蘇州市古建筑保護條例》、《蘇州市市區依靠社會力量搶修保護直管公房古民居實施意見》、《蘇州市區古建筑搶修貸款貼息和獎勵辦法》等近20部建筑遺產保護地方性法律規章的出臺,為蘇州建筑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撐。
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進行
錢兆悅認為,方宅的“活化”能夠得到文保專家、旅客的認可,一方面因為項目實施單位和業主充分把握了方宅和客棧在居住功能上的共同點,通過營造蘇式傳統居住環境,讓住客體會到與普通賓館、酒店不同的文化氣息;另一方面,在方宅保護利用過程中,文物部門在修繕保護、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和內部裝飾展陳上,與業主一起溝通討論,既讓方宅的歷史風貌得以全面保留,又使平江客棧的生活設施方便舒適,滿足了現代人群住店的需求。
“舊宅改建為客棧的案例很多,平江客棧‘保留舊貌’的原則近于苛刻。”這是“中國最不能錯過的10個客棧”中對平江客棧的另一個簡介,而這樣的評價對它來說并不為過。《鈕家巷方宅修繕工程方案》于2004年編制,對方宅東路、中路、西一路和西二路共15個單體建筑的保存現狀進行了詳細勘查、測繪和殘損原因分析,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和盡可能保存歷史信息的原則,從基礎、階臺、大木構架等方面制定了合理可行的保護措施,繪制了設計圖紙,并作了設計說明。隨后,蘇州市文物部門結合業主對方宅建筑使用的思路,在修繕原則、文物安全和管線鋪設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