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糟坊頭釀酒作坊遺址的出土發掘前,四川已先后發掘出多個釀酒作坊遺址。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徐光冀介紹說,全興水井街酒坊遺址所屬時期為明代,沱牌泰安作坊則為明清時期,劍南春“天益老號”作坊以清代為主,最早可追溯到明代。相比這些遺址,糟坊頭釀酒作坊遺址,體現的釀酒要素最齊全、最豐富。“這一釀酒作坊遺址的出土,將宜賓的白酒釀造歷史提前到了明代,向前推了幾百年。”徐光冀說,“該作坊保存了較多與釀酒相關的遺跡遺物,明代釀酒作坊要素基本齊全,生產工具種類豐富,瓷器數量多、年代早、品級高,為四川地區其他酒坊遺址所罕見。”
上述考證表明:以宜賓五糧液為鰲頭的川酒“五朵金花”的釀造歷史源遠流長。
川酒最早,川酒最好,這固然歸功于遠古川人的智慧和勤勞,也得益于天府之國米糧川的富足,更得益于四川是“在地球同緯度上最適合釀造優質純正蒸餾白酒的地區”——這個呈扇面狀的“地標核心區”——“中國白酒的金三角”。在這個“中國白酒的金三角”地區,隋唐宋時期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陶瓷酒具,是很值得品鑒和研究的。
隋唐宋時期,適應蜀地酒文化發展的需要,邛窯生產了大量各式各樣的與酒有關的陶瓷器皿。有專門用于釀造的,有專門用于儲藏的,有專門用于運輸的,有專門用于灌裝的,有專門用于飲用的,有專門用于計量的。造型樣式之豐富,工藝設計之巧妙,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各個陶瓷窯場生產的各種酒具大體可以分為六個類別,每個類別的胎質、表面裝飾、釉裝飾、色裝飾都十分豐富。
酒缸類:是所有酒具中器型最碩大的一類,主要用于釀造和儲藏酒漿。這類大酒缸規格大,容量較大,筆者見到的最大的一件唐代邛窯褐彩花卉紋六耳大罐,腹圍長達143厘米,高達48.5厘米。因此大酒缸多數設四個系(耳)和六個系(耳)。橋形系或條形系兩兩對稱。系的設置顯然是方便用繩索系牢挑抬搬動,遠途運輸。酒缸以盤口、唇口和子口為多,即使是敞口,口沿也是外斜或外折的,缸口的如此設計顯然是方便封口以免灑漏和走了酒氣。少數大酒缸甚至還設有雙重蓋子。筆者親眼所見成都一位收藏家收藏的一件唐代邛窯褐色彩繪四耳大罐,高45厘米,最大腹徑32厘米,胎硬質堅,釉色均勻,胎釉結合緊密,尤為獨特的是這件大罐有內外兩重蓋子,顯然這也是為了防止灑漏和走酒氣。
酒罐類:比缸類小但比壺類、瓶類器型較大。形制多樣,造型別致,大小不等,高低各異,長圓有別。
在眾多的酒罐中,有一種四系酒罐尤為獨特:它的罐身極似元代的梅瓶(實際上,梅瓶就是由酒瓶演化派生出來的),大小也差不多,在長達9厘米左右的瓶頸上,有數圈猶如螺絲般的弦紋,頂部直口既厚又粗,好像在一段螺紋鋼管的口部安上了一個圓形螺帽似的;罐身的肩部和腹部的兩側,各有一對條形系,肩部上的一對條形系頂部向上,腹部上的一對條形系頂部向外。罐的頸部、口部和條形系的非凡設計既有利于罐口的密封,又有利于拴繩索和提攜搬動。這種四系罐的整體造型巧妙,鑒賞它,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唐代婦人的豐盈身材,幽默之感油然而生。還有一種宋代錐體形小酒罐,腹部呈圓錐形,小圓形平底足,棱形翻唇圓口。此種器物胎質粗,釉色不美,經筆者考證:其奇特的器型構造便于使用者用繩索將其固定在腰間,以供隨時飲酒之用,應是當時“勞力”者隨身攜帶于腰間的酒具。
酒瓢類:酒瓢是用于灌裝酒水的器具,又叫匜。實際上匜與水瓢是有區別的:水瓢一般是圓口,匜則是在圓口或花口邊沿處有突出的鴨形“嘴”,酒從瓢中倒出不易灑漏。匜的種類繁多,僅是邛崍十方堂古窯址出土的樣式就有七種之多,不僅造型各異,而且,色彩裝飾也富有變化。特別有意思的是一種瓢,晃眼看,似乎是燒變形的花瓣碗,五個花瓣,其中一個花瓣兩側相互內靠呈半喇叭口狀,瓢中的酒水通過半個喇叭狀的口部灌裝進另一個容器中,就不容易泄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