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豐富性增加VS炒作加劇?
藝術品與傳統投資產品本質上的不同,仍然讓很多人擔憂金融資本涉足藝術是一把“雙刃劍”。
有一種聲音認為,藝術品市場本來炒作得就厲害,金融機構的介入會使炒作加劇。事實上,2010年屢屢創下的天價拍賣,已經擾動了一些重量級藏家的心:這些人手上一般都握有藝術極品,這批藏品一旦入市將讓未來的藝術品市場豐富性大大增加。但隨之入市的必然會有大量次品和贗品,泥沙俱下的情況下,在拍賣行對藝術品真假不承擔責任的今天,要想買到真品,很大程度上依靠買家的眼力。
有關專家指出,金融資本作為“業外人士”,很難找到足夠數量的專家全程指導,只有將藝術品行業中專家資源的整合、收藏標準的確定、估值程序的探索更快地推進到正軌,才能真正實現金融資本增值與藝術品投資收益的雙贏局面。
呂益民也就此表示,盡管中國拍賣市場已經活躍了20多年,但由于國家沒有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對藝術品如何定價、記賬、登記等沒有做出相關的規定,藝術品資產的身份不能得到確認。比如,國外幾乎每一件藝術品都有自己的故事,什么人在什么時間擁有過這件藝術品等,都有登記,而我國由于財產登記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目前實現不了。
2010,藝術品金融化元年
作為關注藝術圈的一分子,在過去的2010年,以下名詞定有幾個砸中你:藝術品抵押、藝術品按揭、藝術品信托、藝術品基金、藝術品“股票”、藝術品交易所、藝術品市場指數……當越來越多的資本介入藝術領域,一個中國藝術品的金融化時代也就此開啟,以至于已經有人喊出,如今你若還靠買房、炒股來投資,那你out了。
2010年的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可謂是個創造紀錄的年份。繼2009年4件中國藝術品成為億元拍品之后,2010年又有10余件拍品跨過億元門檻。
而在數字背后,人們不難發現,在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引領風騷的,已不再是人們常說的小本經營的“行家”,而是呼風喚雨的金融資本。
事實上,出現在拍賣會現場的資本還只不過是冰山一角,事實上,以銀行、信托、基金為代表的金融資本介入藝術領域,各種藝術品理財產品及基于藝術品的金融產品頻頻問世、層出不窮,已成了2010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一個顯著特點,2010年也因此被業內描述為“藝術金融的創世紀元年”。
藝術金融產品早在2007年就已出現
其實,針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金融產品早在2007年就已經出現,當年8月民生銀行推出了“非凡理財·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是中國第一個對外公布的藝術基金。雖然運作過程中遭遇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但“非凡”1號兩年到期后的收益率還是達到了25.5%,對于銀行的理財產品來說,這已經是一個相當高的收益。(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