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缺位更是當代青年畫家較普遍的狀態,其反應就是技術化傾向加重,精神性淡漠,“與照相機爭功”的現象在各大展覽會上比比皆是,相反,學養深厚,筆墨功力精湛,意蘊深刻悠遠之作漸少。投資巨大的展覽會令觀眾目不暇接,幅面巨大且越來越大,制作繁密工細,缺乏意趣的工細制作有“工匠”化的趨勢,出現在急于事功的年輕畫家們中較多。中國畫特有的審美價值判斷標準,在淡化和消解,這是個大問題。
古老的中國畫有據的歷史,總有1800年以上。依隨著中華文化發展的主線,從未間斷的發展下來,東亞大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孕育了東方農耕文明和民族性,其演進發展造就中華文化的獨特精神,即尊崇自然和諧,相信天人合一、物我一體,形成“中庸”哲學觀念,適應簡樸的滿足和精神的豐富,崇尚道德倫理以保證族群、家族的穩定。因此,以倫理為核心、以中庸為主導,重簡樸、含蓄、求精神、意趣的詩性特征,貫穿于詩文、書法、繪畫中。
中國畫的發展過程漫長而穩定。雖然早期以“明勸戒,著升沉”(謝赫)“成教化,助人倫”(張彥遠)為宗旨的人物畫為主體,這一點和西方以宗教人物畫為主體的情況近似。但宗教文化從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錢穆先生分析說:自隋唐以后,繪畫即由“從貴族和宗教方面過渡到平民社會與日常人生方面來的一大趨勢”(《中國文化史導論》),山水、花鳥畫興起。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士人階層成為畫家主流并主導藝術審美趣味方向。如果說盛唐、五代時期職業畫家尚能與士大夫型畫家分庭抗禮的話,則宋代以后由于文人畫逐漸抬頭,非職業化漸成趨勢。文人畫自元明至清末逾千年,發展變化毋庸說是過于緩慢了,在農業社會自給經濟為主導,商業資本被壓抑的情況下,缺少社會經濟推動力是其主因。
農耕文化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追求和諧、安足、靜定、素樸的人生價值,田園生活的安定閑適趣味,成為得意與失意的士大夫們的理想圖景,“歸老田園”幾乎是所有從政士人的愿望。這種田園理想是山水畫花鳥畫存在的精神依據也是文人畫為主導的中國畫傳承不衰的支撐力。反思人類發展史,我們看到,對權力和財富的無限制的追求,造成現代人在技術進步和財富積累方面出現的物質享受和精神困惑,貪婪的背面就是絕望,二者并存。可以斷言,當人類能夠遷居到以光年計的外行星前,地球可能早已毀滅了。我常想為什么思想家科學家不去研究人類在地球家園長治久安的生活下去的辦法呢?回過頭來,樸素的田園生活大概是不很奢侈的理想吧?所以,源于農耕文化理想的中國畫也還有存在下去的理由。
以士大夫為藝術活動的主體,在中國形成了“尚雅文化”為核心的價值評判標準,雅與俗的分野明確,涇渭分明。畫得不專業不精彩不要緊,就是不能“俗”,因為“唯俗不可醫”,沾了俗氣就沒治了。因此“江湖、市井”二氣,要絕對避免,“江湖”氣近霸悍,“市井”氣則近甜俗。在具有文化性的中國畫來講,“雅、俗”的判斷十分重要。同樣的“尚簡文化”也是重要的判斷標準,從古詩、古文講究煉句、煉字,到繪畫以簡古為尚。
近代以來一百余年間,文化西來,給中國畫以沖擊,獨家一統局面不再,油畫、新版畫出現,西式教學的美術教育帶來的改變更大。但中國畫仍有其地位,仍延其固有軌道前進,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張大千等大家以及各地傳統中國畫家全都不改初衷,照畫不誤,其“雅、俗”價值判斷,無大改變。截止到上世紀80年代前,中國畫家們在貧窮、困頓、受歧視、“被改造”的情況下,大部分人不改初衷,中國畫的精神沒有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