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東渡游學尋索變法良方
嶺南畫派的開篇,就是一部傳奇。1879年10月12日,是傳統歷書的“大兇日”。一位中國美術史的劃時代人物,卻在這天呱呱降生。他的名字,叫做高劍父。由于生不逢時,高劍父差點被家人送到育嬰堂去。在父親力排眾議之下,才將孩子留了下來。
民間俗諱不足取信,但跌宕坎坷的命運,卻如影隨形伴隨著高劍父的一生。“少年孤苦,曾學繪畫瓷器等工藝品以謀生活。”父母與長兄的早逝,成為高劍父踏上求藝之路的最早緣由。
在親友引薦下,14歲的高劍父來到位于廣州海珠區的“十香園”,走入了人生的第一位藝術導師——居廉之門。居廉與族兄居巢并稱“二居”,是嶺南鄉土繪畫的代表人物,首創真正意義上的“嶺南畫風”,在晚清畫壇獨步一時。高劍父頗得業師真傳。他的《仿惲壽平水仙蟹石》牛刀小試,已深諳居派獨特的“撞水撞粉”之妙諦,在清新潤澤、光影畢現的花葉之間,流露出畫家嫻熟的運筆與著色功力。
與江河日下的國運相似,晚清畫壇滿目傾頹。陳陳相因的摹古積習,讓時人筆墨生氣全無。面對國畫的深重危機,康有為大聲疾呼:“如仍守舊不變,則中國畫學應遂滅絕!”不過,以寫生著稱的“二居”門庭,卻是充溢著別樣的清新風氣。他們“眼之所到,筆便能到;無物不寫,無奇不寫”。居廉搜集大量前人未涉之繪畫素材,又在私宅植下十種香花,供寫生專用。十香園的種子,也在高劍父心里潛滋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