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苕溪詩帖》(局部)(行書)米芾
1963年4月中旬的一天,是文物界值得紀念的日子。一位東北年輕人跨進北京榮寶齋,把一包殘缺不整的“破爛”書畫放在柜臺上。于是,一個奇跡誕生了,工作人員在這堆破爛中發現了數件國寶級書畫,煌煌巨制,其中就包括已經被撕裂的北宋米芾《苕溪詩帖》!
米芾狷狂怪癖的異秉與天縱超邁的才情,成為華夏藝術史中訴說不盡的神話。宋史中記載了他第一次見宋徽宗時的故事:“米元章初見徽宗,命書《周官》篇于御屏。書畢,擲筆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惡札,照耀皇宋萬古。’徽宗潛立于屏風后聞之,不覺步出縱觀。”如此清狂自負、恃才傲物的姿態,翻遍中華歷史恐怕也找不出幾個人來。他無心仕途,癡迷書畫,同時代就有人對他的片紙殘箋頂禮膜拜。南宋以來的著名匯帖中,刻其法書居多,流播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后世無人可與比肩。
《苕溪詩帖》是米芾傳世墨跡中的無上妙品。該帖為元佑戊辰三年(公元1088年)8月8日用澄心堂素箋寫成,米芾時年38歲,抄錄其自作五言律詩6首。時應湖州太守所邀,即將啟程,此卷是與蘇州諸友的贈別之作,是他縱游常州、無錫、宜興等地的感懷。米芾自詡:“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所以,一股爽健豪邁、灑脫不拘的情懷一旦宣泄開去,一個個靈巧多變的漢字精靈便在紙上跳蕩起來,通篇如玉樹臨風,搖曳生情,長短、輕重、仰偃詭譎莫辨,各具姿態,千百年來的看客在嘆服之余,都有八面生姿、沉著痛快的感慨。宋朝的孫覿說它超軼絕塵,不踐陳跡,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絕出筆墨畦徑之外,真一代之奇跡也。
米芾似乎預見到自己的書法“必傳千古無疑”。身后的忠實追隨者也始終沖不破米氏創下的森嚴壁壘,煙水空濛的江南搖曳著米家書畫的大夢。首先得到這個字卷的是宋高宗趙構,偏安一隅的皇帝把它秘藏內府,并召米芾之子米友仁題跋。元朝時,為大書法家鮮于樞所得,鮮氏書風于此也參透了幾分消息。明朝李東陽用玉箸篆為此卷題了“米南宮詩翰”五字引首,并在拖尾作跋語,言辭懇切地希望藏家陸全卿能夠世代相傳,子孫永寶。后來,輾轉流傳,最終入藏清廷內府,乾隆皇帝將此帖編入《石渠寶笈初編》,時常作為枕中之秘。偽滿政府成立后,此卷隨末代皇帝溥儀北上長春,1945年溥儀逃出偽滿行宮之后,《苕溪詩帖》下落不明。
歷史終究給了《苕溪詩帖》重見天日的機會。當人們在破紙堆中與它相遇的時刻,這件流傳了800余年的靈物已經面目全非:李東陽玉箸篆引首早已不知所終,前后隔水與書心揉搓嚴重,更為觸目驚心的是全卷總計殘缺十字,成為永遠難以彌補的缺憾。幸好故宮有延光室珂羅版影印本留存,重新裝裱時臨摹補全了這十個字,雖非全璧,也差可亂真,不是極為高明的看客是分辨不出來的。
后來,人們想到了那位送畫到榮寶齋的年輕人,卻未從尋到,在他的身后隱藏著什么故事,也不得而知,歷史總是要給人留些許遺憾……(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