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班牙小鎮博爾哈,一個叫塞希莉婭·希梅內斯的81歲老太太一夜之間紅了。這一切都緣起于當地小教堂的一幅《戴荊冠的耶穌》壁畫,因為年久失修,壁畫斑駁掉色,終于,老太太決定親自動手修復。結果她將畫中的耶穌弄得面目全非,一件價值無法估量的藝術瑰寶就此報銷。
《戴荊冠的耶穌》慘遭損害的消息傳出后,整個小鎮群情激憤,居民們紛紛要求捉拿“兇手”。讓當地警方跌眼鏡的是,“兇手”很快自首,原來是家住教堂附近的退休老太太塞希莉婭·希梅內斯!考慮到這位耄耋老人的行為本出于善意,加上有自首情節,警方不打算對其提起訴訟。
受損的這幅壁畫來源于19世紀藝術家埃利亞斯·馬丁內斯的筆下,他的后人對這件壁畫受損“很不高興”。與此同時,壁畫所在城市博爾哈的市議會正考慮對塞希莉婭·希梅內斯采取法律行動,一位議員評價道:“她的行為讓一幅已經被損壞得很嚴重的壁畫完全被摧毀。”這位議員同時也批評了媒體對此事的過度關注,認為這是“不恰當的”。
然而,網絡上卻出現了另一種寬容的聲音,網友的評論十分有趣:一幅普通的壁畫被老太太改成了超現實主義印象派作品,梵高和畢加索上升了,這畫的價值大漲不知道多少倍,物以稀為貴啊!老太太抱著100%的誠意做好事,耶穌也會寬容她的。這還引發了網友們對文化藝術中,顛覆經典是創新還是胡來的爭議。
網友為什么支持、理解和寬容老太太的創作行為?是因為他們感受到了她的“畫作”中,充滿了對藝術的好奇、熱愛、情感、自由、非功利心和毫無實利目的,而這些正是藝術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大家才主張多一些寬容。
多給藝術一些寬容,是因為這是文化藝術的本質規律,其最基本的體現,就是一個生命個體未著精神上的緊衣,靈魂不被拘束。文化藝術的寬容精神,就是個人創造力和想象力被容許極大地發揮出來,社會的總體創造力因此而生機蓬勃、創意充沛。在文化藝術中,公民通過深度參與和彼此碰撞激蕩而逐漸形成社會的共同文化藝術價值觀。
在理論、思想、精神和藝術的創造上,新的希望、新的信仰和新的思想永遠是必不可少的,人們不可能期待它們從死氣沉沉的單調中誕生出來。是的,一個社會中,因為文化的見解、思想、學術、精神、價值的寬容,文化的太陽會逐漸噴射出巨大的燃燒氣團,這些氣團凝結成一個個星體,進而成為生命,這樣,文化藝術就走進了寬容的時代,呈現出寬松、包容、多元的氣象。(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