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上午,紀念著名文學評論家胡采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陜西省作家協會召開。陳忠實、賈平凹、李星、肖云儒、暢廣元、李國平等眾多曾與胡采共同工作過的著名作家、評論家聚集一堂,共同紀念這位文學大家。
胡采一手培養了新時期文學陜軍
胡采生于河北,但他大半生都在為陜西文壇貢獻智慧和才華。他歷任陜西省文聯主席、陜西省作協主席、《延河》主編、《小說評論》主編,經歷了建國后40年陜西所有重大的文藝活動,見證了從延安文藝座談以來陜西文學的各個歷史時期。
陜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在座談會上說,上世紀50、60年代,陜西文學成為全國文學重鎮,不僅是因為有柳青、杜鵬程、王汶石、李若冰等作家的貢獻,胡采的文學理論研究與他們的文學成就也是相輔相成的,“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
在新時期,胡采也格外關注中青年作家,這讓當時還只是嶄露頭角的陳忠實、路遙、賈平凹等都受益匪淺。
陳忠實在座談會上回憶說,1979年,也是在8月,陜西舉行了第一次青年作家研討會,胡采親自帶隊,自己和賈平凹、路遙、李星等當時都參加了,大家討論作品暢所欲言。“之后每年都有一次青年作家的研討,胡采先生特別關心大家的創作,對我們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導作用。”陳忠實說。
賈平凹也說,“他嚴厲地批評過我,也熱情地在我困難時保護過我。”
陜西文學的發展離不開胡采的理論研究作
為一位杰出的文學評論家,胡采在理論上的貢獻為文壇所稱道。陳忠實在座談會上談起胡采的評論集《從生活到藝術》時說,“那是當時第一本對作家如何把生活引人藝術進行專題研究,這對于作家理解創作起到的指導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省作協副主席、《小說評論》主編李國平說,陜西文學的發展與胡采的理論研究有不可估量的意義,“沒有一代評論家就沒有賈平凹、陳忠實等陜西作家,也沒有這樣的作品高度。”
肖云儒細數了胡采留下的三大寶貴遺產:留下了陜西文壇團結共進的風氣;留下了《延河》和《小說評論》兩本刊物,成為陜西文學和評論的主要陣地;留下了嶄新的有特色的文學評論風格。“他深入作家生活和創作過程,分析具體作品,不空洞不肢解,真正為作家號脈、治病。”肖云儒說。
“胡采是一個巨大的存在,存在于陜西文壇,也存在于中國文壇。”賈平凹說。(西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