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創建工作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目前我市統計制度沒有比較健全完善的循環經濟指標評價體系,統計部門如何發揮職能更好地服務創建工作?
葉朝陽:按照國家統計局和陜西省統計報表制度,除單位GDP能耗和成本費用利潤里兩項指標外,尚未有完整的循環經濟調查體系。我局已將循環經濟調查體系的健全完善工作列入今年重點工作內容,并在前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一方面健全監測體系。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健全是一項涉及面廣、綜合性很強的系統工程。我們借鑒了有關省的循環經濟監測方案,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資源產出指標、資源消耗指標、資源綜合利用指標、廢物處置量指標。1.資源產出指標:主要是指消耗一次資源(包括:煤、石油、鐵礦石、10種有色金屬礦、稀土礦、磷礦、硫礦、石灰石、沙石等)所產出的增加值。該項指標越高,表明自然資源利用效益越好。2.資源消耗指標:主要描述單位產品或創造單位GDP所消耗的資源,該類指標反映了節約降耗,推進“減量化”,從源頭上降低資源消耗的情況。3.資源綜合利用指標:主要反映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廢水、城市生活垃圾等廢物的資源化程度以及反映傳統的五大類廢舊物資的回收利用狀況,體現了廢物轉化為資源、節約使用資源、循環利用資源的要求,即“資源化”的成效。4.廢物排放(處置)指標:主要用于反映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廢水、二氧化硫和COD的最終排放(處置)量,該類指標反映了通過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降低廢物最終排放(處置)量、減輕環境污染的成果。
另一方面盡快開展監測。首先將繼續加大與有關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協作,不斷充實和完善調查體系,使之更加科學、客觀地反映全市循環經濟發展成果;其次是向市政府和市創建循環經濟示范市領導小組及時匯報調查體系建立健全情況,核準調查體系;第三是及時發布數據信息,客觀反映全市循環經濟發展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