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商州區委書記朱崇和
一、商州蔬菜產業的發展現狀民以食為天,食以菜為先。蔬菜是人們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主要副食品,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商州自古就有種植蔬菜的傳統,但大都處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營狀態,蔬菜產業只是屬于農民的一項副業。自改革開放以來,歷屆區委、區政府認真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將蔬菜產業作為商州農業的一大支柱產業來扶持培育,通過培育典型、推廣良種、政府補貼、修建日光溫室大棚、調整品種結構、建立健全服務體系、疏通信息渠道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種植蔬菜的積極性,商州蔬菜產業實現了飛躍式發展。截至2008年底,全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8。5萬畝,總產量達到8000萬公斤;共修建溫室大棚400多個,發展中小棚覆蓋栽培1。1萬畝,無公害蔬菜6萬畝;建成蔬菜專業市場5處,零散市場10余處,常年上市蔬菜品種達到30余種,日上市量5萬余公斤,年交易量達4000萬公斤,創響了“劉灣大蒜,沙河子胡蘿卜、大趙峪白菜、牧護關、黑龍口紫豆角、黑山、楊斜洋芋”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拳頭”蔬菜品牌,先后有劉灣大蒜、沙河子紅蘿卜、黑龍口洋芋、豆制品等4個無公害農產品通過農業部批準認證,沙河子胡蘿卜、劉灣大蒜等7個無公害生產基地通過省農業廳審批,商州已成為陜南重要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之一。商州蔬菜已銷售到西安、河南、山西、湖北、湖南、甘肅等地。
二、蔬菜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一)總體規模還不夠大。雖然全區蔬菜總面積達到8。5萬畝,形成了一定規模,但人均不足0。5畝,較華縣、大荔等地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產業規模不明顯,產品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十分有限。進一步擴大蔬菜種植面積,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發展蔬菜產業的首要任務。(一)產業化程度還不高。近年來,全區蔬菜生產的步伐大大加快,產量呈直線上升趨勢,但加工企業少,產品單一,蔬菜出售多為“原”字號產品,加工轉化和流通銷售環節發展滯后,目前全區尚無一家從事蔬菜專業生產營銷的“龍頭”企業,菜農種植盲目性大,產品附加值低,延伸增值能力弱小,生產效益低下。(三)蔬菜品質還不好。雖然創響了劉灣大蒜、沙河子胡蘿卜、牧護關紫豆角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拳頭”蔬菜品牌,但這些傳統優勢菜種植面積小,缺乏陣地支持,產品更新換代步伐慢,難以滿足市場需求;一些特色菜、優勢菜種植分布較散,還沒有完成向優勢產區集中這個過程,“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沒有形成,農民群眾“市場什么好賣,就種什么”的盲目心里影響蔬菜布局的優化形成;農民群眾科技素質普遍偏低,都停留在傳統的生產方式上,缺乏科學技術指導,作業粗放,精細菜、設施菜、無公害菜、高檔菜種植相對少,影響市場占有率和競爭率。(四)市場體系還不健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市場檔次不高。全區現有的5個蔬菜專業市場,功能設施不全,規模小,檔次低,沒有完善的管理和服務體系,還不能夠適應產業發展需要。二是營銷方式落后。全區蔬菜生產仍以單家獨戶生產經營為主,有組織的營銷網絡尚未形成,菜農抗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不足。三是中介機構偏少。全區產地批發市場建設仍是空白,菜農售菜方式十分原始,基本都在田間地頭銷售或用農用車拉到馬路市場銷售,有產難銷、欲銷無市的現象十分突出,小生產與大市場嚴重脫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蔬菜產業升級上檔。(五)發展環境還不夠寬松。區上雖然對蔬菜產業發展提供了各方面的扶持,但力度還不夠很大;蔬菜產業發展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比較大,做大做強蔬菜產業所需的組織機構、政策法規還不夠健全;由于特殊的區情影響,土地流轉政策、稅收政策、信貸政策等與產業發展的協調性還不夠一致,影響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個別涉農部門、鄉鎮干部服務意識淡薄,與農民群眾接觸不夠緊密,給菜農提供市場、技術、信息等服務不夠及時,對菜農在生產銷售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或沒有能力解決,或熱情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菜農的積極性,全區上下重視蔬菜、發展蔬菜的濃厚氛圍還未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