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柞水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林錄印
黨的十七大強調,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地處秦嶺南麓的柞水縣,幅員2332平方公里,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土石山區縣,農業人口13.6萬人,人均耕地不足1畝。由于西康鐵路和西柞、柞小高速公路,大西溝鐵礦開發、生態旅游等重點項目相繼建設,大量耕地被占,失地農民劇增,群眾正常生產生活難以保障,成為社會穩定的潛在隱患。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多措并舉,妥善安置失地農民,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和諧,成為柞水加快建設陜南經濟強縣進程中必須深入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現狀
自1999年以來,柞水縣因西康鐵路、西柞及柞小高速公路建設、小嶺工業區大西溝鐵礦開發和旅游項目建設等重點工程征地9900多畝,涉及5個鄉鎮14個村48個組,15187名群眾人均耕地不足0.3畝,失地農民達2180戶8639人。我縣以農村繁榮,農民持續增收,失地農民生活水平總體不下降為前提,以促進農民轉產再就業為核心,以貨幣安置和社會保障為主線,逐步建立經濟補償、社會保障、就業服務“三位一體”的安置保障體系,實現失地農民多種途徑的有效安置,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就業,老、幼失地農民享有保障,失地農民生產生活正常,各項特色產業發展的目標。
一是宣傳教育,轉變失地農民就業觀念。我縣從經濟發展思路、產業調整方向、當地發展前景和個人生活保障等方面做好失地農民思想工作,推動群眾轉變就業觀念的同時,積極組織實施“陽光培訓工程”,聘請專業人員開展建筑、餐飲、勞務輸出等知識講座,舉辦電焊、數控機床、計算機、旅游餐飲等創業培訓30余期,有效轉變了失地農民的勞動就業觀念。目前,失地最嚴重的干佑、下梁、石甕、小嶺等鄉鎮重點村大部分農民抓住西柞高速公路開通的歷史機遇,積極從事商貿、餐飲、勞務輸出、農產品加工等行業,獲得了相對穩定的收入來源。
二是嚴格管理,保證征地補償費足額到位。縣上以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不下降為目標,科學制定補償規定,征地前將土地、青苗、房屋、林木、附著物等財產賠償標準和相關政策全面向群眾公布,給農民吃下“定心丸”。綜合考慮土地位置、農業產值、生活水平、升值潛力等因素,按市場價逐步提高土地補償標準。柞小高速公路征用干佑鎮石鎮村專業菜地,經多方協調,適當提高補償標準,僅此項為該村爭取補償費600余萬元。對拆遷安置的失地農民,城建、國土部門統一規劃,集中安置,并引導發展相關產業。柞小高速公路拆遷中規劃了6個集中安置點,統一配套建設小區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同時引導群眾發展“一村一品”,既保證了群眾有效補償安置到位,又穩定了失地農民生活。
三是強化培訓,增強農民就業能力。堅持以“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的方針,以縣勞動力就業培訓服務中心為依托,以其他部門培訓機構和社會力量為輔助,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提高失地農民勞動技能。全縣培訓失地農民3200余人,培訓就業率達98%。在發展產業、就業安置等方面,給予稅收減免、免費辦理證照等優惠政策,調動失地農民積極性,促其發展新產業,拓寬增收渠道。
四是就業扶持,加快失地農民轉移步伐。建立縣就業中心、鄉鎮社保所和村委會三級勞務網絡,提供求職指導、培訓介紹、就業認定、檔案管理等就業服務,形成了市場導向、政府調控、運行規范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新機制。政府牽線搭橋,勞動、扶貧等部門設立勞動就業服務平臺,主動與縣內外用工單位聯系,把失地農民作為重點人群組織勞務輸出,促進轉移就業。每年組織“春風行動”大型用工招聘會,動員失地農民進城入企務工,成功轉移就業500余人。設立失地農民職介服務窗口,免費為失地農民進行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成功指導就業300余人。組織失地農民赴疆拾棉1300余人,人均年增收1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