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訊(記者 余 婷)走近山陽縣十里鎮高二村,大老遠就看見一棟身纏黃腰帶青灰色的3層小洋樓,這是村里最闊氣的民居。房子的女主人康均均引我們進門,120多平方米的一樓有寬敞明亮的客廳,臥室主、次分明,獨立的衛生間和燃柴廚房,樓梯下空間放農具與雜物,房子的布局美觀舒適,各功能區區分清楚,空間利用合理,融入了現代元素。“農村人衛生間都不講究,一般都在樓梯底下設一個,我家專門留了間房子做衛生間,一層一個,房子后邊留了3米多空間采光,這都是我二兒子設計的,他在西安上大學,學的就是建筑學專業,我娃的學沒白上,我家的房子村里許多人一看都說好。”康均均樂呵呵地說。
她家以前的兩間土坯房,又小又黑,一家人住上很擁擠,兩個孩子都在家時兩個人擠在一張床上。2010年“7·23”水災房子被水毀成了危房,他們才東挪西借蓋了新房子。“現在大兒子已經成家了,雖然還欠了些錢,但新房子住著舒適,比起漏雨的老房子真是天上地下。而今和城里人沒啥兩樣,感覺日子過得舒坦、有奔頭。”丈夫王振民說,“以前的房子已經不能再住了,但還是舍不得拆掉也算是憶苦思甜,過段時間經濟好些之后還想將新房樓頂做上隔熱層或蓋上琉璃瓦。”
在十里鎮高一村陜南移民集中安置點,一排排整潔靚麗的移民新居映入眼瞼,張祥虎的父親老張便是這48戶移民中的一份子。老張和其中的40戶移民都是從王坪村搬遷來的,王坪村距離鎮上十多里路,村子整體都是滑坡體,許多民房都是危房,實行移民搬遷安置后,王坪村幾乎接近消失。
張祥虎在城里謀生,已有自己的房子。老張一直是靠在工地上做建筑活謀生的,兒子已經成家立業,不需要他再過多照管。在王坪村時家里的房屋是典型的危房,下雨下雪總擔心發生滑坡體把房子掀倒。現在的新房子連裝修花了近10萬元,政府補貼了3萬元,房子雖然是政府統一規劃設計的,但屋里鋪了地板磚,衛生間、太陽能一應俱全。老張說,新房子舒服,交通便利,村民住的很安心,不再擔心打雷下雨了,大家住的近了,關系也更親近了,也都很注意房屋周圍的環境衛生,以前的柴草胡亂堆,垃圾靠風吹的陋習消失了,素質一下子都提高了,現在兒子也可以在城里安心的工作照顧孫子上學,不用太操心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