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訊(記者 賈書章 通訊員 朱逢喜)山陽縣高壩店鎮南家垤村黨支部書記馬橋,對工作認真負責,對群眾滿腔熱情,他不說一句空話,踏踏實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村里人都夸他是個一心為群眾辦實事的好支書。
馬橋今年48歲,他個子不高,身體硬朗。干起事來風風火火,沉穩踏實。10多年前,馬橋高中畢業后當了幾年兵。退伍回家,他看到村里人還比較貧困,就四處籌錢買了一輛貨車跑運輸,跑了幾年,手里有了一點積蓄。他又承包建筑工程。把村里10多名貧困戶、殘疾人帶到工地干活脫貧。
南家垤村是高壩店鎮有名的貧困村,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群眾又居住分散。全村649戶,1500口人,河口和上下4個川道及黑溝、鐵爐溝、廟嶺等山區群眾,一直飲用大河水。但河水垃圾污染嚴重,群眾吃水很不衛生。若遇上久旱無雨河水斷流吃水更困難。
2011年10月,高壩店鎮黨委、政府和南家垤村兩委會把他公選為村黨支部書記。馬橋上任后,積極謀劃村里經濟發展,為群眾辦實事。他和村主任南榮柱一起多次到縣上,爭取供水項目資金38萬元。又動員離退休老干部、勞務大戶和群眾自愿捐款8萬元,組織群眾集中苦干兩個多月,修建55立方蓄水池一個,埋設9公里自來水管道,終于把干凈衛生的自來水引進了各家各戶,困擾了幾十年的吃水困難終于得到了圓滿解決。
南家垤村鐵爐溝組散住的20多戶貧困戶有10多戶房屋在2010年“7·23”特大水災中被沖垮致危,馬橋和村委會一班人商量在河口川道公路邊選地基,把10多戶群眾移民搬遷到河口平川地帶。經過1年多努力,10多戶的樓房拔地而起,現已陸續搬遷住進新居。今年清明節前夕,馬橋和村主任、村文書到信用社貸款、求親問友借200萬元支持兩個農民大戶,把廟嶺組牛頭灣30畝爛河灘動用大型機械,組織人力動工整平修建養魚池,魚池建起后可解決20多個貧困戶、殘疾家庭管理魚塘、干零活掙工錢。
馬橋干起事來就沒個歇息的時候。在挖魚塘過程中,他每天都要到工地檢查指導工作,確保工程安全順利實施。他還向鎮政府、縣教育局爭取10萬元資金修復了村小學樓房頂漏水問題,保證了150名學生和5名老師學習、工作安全。
如今的南家垤村,公路兩旁樓房鱗次櫛比,家家戶戶的房子外墻進行了涂白亮化。打通了通村水泥路,群眾出行雨天再也不用擔心腳踩泥巴了。實施美麗鄉村工程,村容村貌大變樣。南家垤村群眾說:“這就是公選出來的好支書給咱們村帶來的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