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劉興漢)王塬村在丹鳳縣竹林關鎮西約4公里處,由腰房、茂水源和劉家埡3片5個自然村組成,全村300多戶1500多人口。現在各組都通了水泥路,群眾住上了樓房,村容村貌變了,群眾腰包鼓了。前些日子,我看望90歲高齡的老村干部劉世忠。他說,現在和過去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不應該忘記索福銀老支書為全村作出的貢獻。
索福銀,1926年人,解放初入黨,1953年任王塬村第一任支部書記,直到他不幸逝世時。他任村支書28年,帶領群眾搞互助組、合作化、初級社、高級社,村上的各項工作都走在當時的竹林關區前列。
索福銀忙于村上工作,難免影響家里的事,常常受到老伴的埋怨,他總是說,“黨員干部就要先干一步,群眾利益的事再小都比自己的事大。”當時村支書是沒有工資報酬的,到公社開會和到農戶調解糾紛、做群眾工作的時間,生產隊給記工分。索福銀為了給生產隊減少負擔,除了去上級開會外,做群眾工作都利用晚上和下雨天進行。他把全村各家各戶的情況全裝在心里,誰家生活困難,誰家有病人,誰家生了孩子,他都了如指掌、一清二楚。樟山凹劉全保30幾歲就失去勞動能力,一家4口生活困難,他經常去看望,送去救濟糧、救濟款。臨村志賢大叔家里揭不開鍋,索福銀把家里僅有的2升苞谷拿給他。據劉世忠講,3年困難時期,國家分配的救濟糧、救濟款,黨支部都能根據各家各戶的實際,給予公平合理分配。全村社員盡管是瓜菜代,但都平穩渡過難關。
3年自然災害后,社員的生活有所改善,有社員提出要蓋新房,索福銀考慮群眾要蓋房的想法是合理,但要進行規劃,連線成片,既節省土地又整齊好看。劉長安、劉興堂等先后房連房、墻連墻建成了一排單面街式的土木結構新瓦房。窯溝渠新中兄弟二人,父母去逝后由奶奶撫養,生活靠救濟,兩間草房年久失修要坍塌,索福銀組織人力給蓋了兩間瓦房。
索福銀想作為支部書記應當帶領群眾過上好日子,就利用當地資源,大膽啟用能工巧匠搞副業。安排劉全錄、劉善亮帶石娃、新運燒磚瓦窯;劉全榮擰棉花、彈棉花。還到外地請來了一名窯匠來本村帶領本村的年輕人在窯溝渠燒罐罐窯,社員將出窯的盆盆罐罐背到山里去換糧食。這樣一下子活了起來,群眾的生活有了明顯改善。1976年生產隊社員的一個工分合到5角6分錢,在竹林關區排列第一位。
1979年冬月索福銀不幸逝世,當時的區委書記彭厚明、公社黨委書記樊登昭前來吊唁,說:“索福銀是全區共產黨員學習的榜樣,是一個關心群眾勝過關心自己的好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