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柞水縣退休干部王德政
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 (李延學 柯尊恒)歲月匆匆,時光荏苒,轉眼間王德政就步入老年了。1950年出生于鳳凰古鎮農家的他2010年從縣水利系統黨總支書記的崗位上退休。退休后,他依然激情滿懷,發揮特長,樂為百姓奉獻余熱。
為百姓提供法律援助
上世紀八十年代,王德政就取得業余律師職稱,成了遠近知名的律師。退休后,慕名而來請他當律師的人更多。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他決定創辦法律服務所,為百姓分憂解愁,伸張正義。他將自家的房騰出作為辦公用房,自籌資金購買電腦、辦公桌椅和法律書籍等,成立了“柞水縣鳳凰法律服務所”,于2010年10月正式掛牌對外辦公。從此,他以辛勤的汗水和瀝瀝心血開始人生的第二個春天。
律師工作是個苦差事,為了吃透案情,搞清事實真相,經常是辦公無定點,吃飯不按時,睡覺沒早晚;律師也是個得罪人的差事,凡是置于法壇的案子,就得分清是非曲直,公正無私,為當事方伸張正義,無所畏懼,絕不可能當“泥水匠”,走“平衡木”。有一天,79歲的鄒老太手拄拐杖來到王德政的法律服務所,控告兒媳不贍養她。王德政經過詢問明白事情的原委:鄒老太的大兒子在煤礦打工,因煤窯垮塌致死,20萬元的撫恤金兒媳未給婆婆分文。鄒老太同一個啞巴兒子住在兩間破屋里,沒有經濟來源,生活艱難。面對鄒老太的訴說,他即刻為她代寫訴狀,辦理法律援助委托書,到鳳鎮法庭立了案,兩次往返數十里進溝調查。由于他的據理力爭,在庭前調解中,一次性調解給鄒老太人民幣4萬元。
2012年冬的一天下午,一個滿身積雪的男子推開鳳凰法律服務所大門,來者自稱是瓦房口鎮老莊村民,請求法律服務所救他的女兒。原來是男子的女兒嫁給杏坪鎮一青年,婚后女兒患了精神病,男方不僅不給治療,還不時虐待,并將女兒帶到耀縣打工,致使病情加重。無奈之下,父母只好把女兒接回看病,已花費6500元,向男方要不來錢,女兒只好要求離婚。王德政當即代其寫民事訴狀,辦理法律援助手續,并多方調查取證。開庭那天,王德政和法庭一同做被告人的思想工作,終于達成調解,使原、被告離了婚,王某補償了醫療費用。三年多來,經王德政辦理的案件已有128起,在這些案件中除70個收取少量的辦案費用外,有58個案子均免費辦案。
做好農村的“和事佬”
同時,由于長期在基層工作,善于做群眾工作,王德政還當起村里的調解員。2009年以來,鳳凰鎮清水村王、陳二人因土地租賃補償費問題爭執不休,村鎮多次調解不下,2013年鎮上將這一棘手難題轉交給法律服務所。他接到任務后,先后三次深入現場調查,分別同雙方交談了解,吃透案情。在理清思路后,給當事人分別談話,剖析是非曲直,陳述利弊得失,然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說各自退讓一步,達成新的補償協議。
鳳凰鎮清水磚廠取土,將該村二組村民陳某之父墳墓懸空。為遷墳費用問題,陳某多次同廠方交涉未果,又多次找村、鎮領導均解決不了。陳某于2013年4月找到王德政,請求他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王德政聽后反復深思,此案說起來很簡單,而實際上卻很復雜。磚廠與村里簽協議中關于是否包含遷墳問題各執一詞;民間風俗關于遷葬問題的薄厚尺度極其不一;人們對此事的認識態度又很不一致,使本來就錯綜復雜的矛盾更加棘手,若辦起來,是個難解的疙瘩,但若不盡快解決,將有可能引發意外,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想到這些,他爽快答應受理此案。辦案中,他重點做好磚廠老板的工作,最后終于達成了廠方向陳某支付6000元的遷墳費用協議而宣告結案。
由于他努力工作,一心為民,連續兩年被評為柞水縣司法系統先進工作者,群眾譽他為“善解疙瘩的妙手”“老百姓的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