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見習記者 陳 琛 記者 肖 云)“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在安慰。”田雪萍順嘴說出了這句話,簡潔地概括了自己的工作內容。37歲的她,是山陽縣醫院的護士長,這是她從事醫護行業的第十七個年頭。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也沒有感人肺腑的話語,但她默默無聞、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奉獻給患者,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了人生價值。
1995年,出生在醫學世家的田雪萍考上了商洛衛校護理專業,“學醫前很憧憬,可是去了后才認識到白衣天使這四個字包涵了太多責任和義務。”兩年后,田雪萍被分到商洛醫院實習,第一次給病人扎針時,田雪萍心里很緊張,但看到病人溫和的眼神,她仿佛得到了鼓勵,一針下去就見了回血,順利的開頭讓田雪萍今后的工作得心應手。有一次,田雪萍護理的一位老人,在出院時專門為她買了一個蝴蝶結發夾,這讓她感到既意外又感動,自己得到了病人的認可和回饋,這讓她堅定了對醫護工作的信心。
畢業后,田雪萍應聘到了山陽縣人民醫院,并通過了考核,開始獨立工作。一年冬天,外科收治了一個因車禍導致昏迷的病人,一直靠氧氣呼吸,當時用的還是老式的氧氣罐,危險性很高,但家屬悄悄地拿了一個“小太陽”電暖氣取暖。田雪萍查看病房時,走到門口就聽到了“嗞嗞”的聲音,“壞了,氧氣筒漏氣!”她沖進門去,第一反應就是疏散家屬,迅速關掉氧氣罐閥門,拔掉電暖氣插頭。等危險化解后,發現病房里只有她和昏迷的患者兩個人,這才感到后怕。“我是護士,我不能把病人丟下,不能讓意外在我的崗位上發生!”。2008年,急診送來一個腦溢血患者,在推往搶救室的路上,病人不斷抽搐,多年的護理經驗讓田雪萍知道,如果不將患者上下顎分開,患者極有可能咬傷舌頭,也可能因為“舌后墜”而窒息。于是,她下意識地用雙手去掰病人的上下顎,誰知病人反過來咬了她,直到患者脫離了危險,她才感到右手食指、中指刺痛,并正往出滲著血漬。
田雪萍說,她是一個感性的人,天天面對生老病死,也會傷感,記得有一次醫院送來了一個患食道癌晚期的老人,老人非常消沉,不愿接受治療,在護理時,田雪萍就格外用心,每天不論多忙,她都會抽出時間陪老人說話,慢慢的,老人開始配合治療,跟她的關系也親密起來。“那時老人已經不能說話了,但每次看到我來,都會向我豎起大拇指,用微笑示意。彌留之際,老人硬是讓家人攙扶起來,向我們深深鞠了一躬,當時在場的人都哭了。”
參加工作以來,田雪萍多次去外地進修,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知識與臨床經驗。出色的表現,讓她很快被提升為護士長,她堅持每天六點半起床,趕在七點半到科室,查看病人的病情及護理記錄,進行基礎護理,安排當天病人的用藥、治療等工作,同時還要檢查指導護士的工作,在各科室間進行溝通協調。即便休假在家,也要24小時待命,隨叫隨到。“很多時候,對于病魔我們無計可施,但是我們都會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助病人。”田雪萍說。從事護理工作5年來,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也沒有感人肺腑的話語,但她默默無聞、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愛心、熱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奉獻給患者,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了人生價值。2013年5月國際護士節,她帶領的護理單元被省衛生廳授予“優質護理示范工程先進護理單元”,2014年5月國際護士節,她個人被省衛計委、華商網授予“陜西省護理之星”稱號。在她的辦公室墻壁上,也掛滿了患者送來的錦旗和牌匾。